2025年6月28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雅韻染九州,文脈灌云川"實踐團隊先后赴南通市珠算博物館和昆山市昆曲學社,圍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珠算技藝與昆曲藝術展開調研。團隊走訪了南通珠算非遺傳承人陳德華、昆山昆曲研習中心負責人周曉燕,通過親身體驗與深度對話,探尋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生存邏輯。
走進南通珠算博物館,木質算盤特有的桐油味撲面而來。73歲的陳德華手指翻飛,算珠碰撞聲如驟雨敲窗,一道包含四位乘除的算術題在10秒內得出答案。“珠算不是古董,是刻進中國人骨子里的思維模式。”這位從業62年的老匠人展示著特制教學算盤——梁上每檔七珠,比傳統算盤多兩珠,專為兒童設計。館內一組數據引起團隊注意:近五年南通開展“珠算進校園”活動覆蓋127所小學,開發出珠算體操、珠算游戲等新形式。玻璃展柜里陳列著學生用算盤拼出的航天模型,陳德華稱之為“老樹新枝”:“當孩子們發現算盤能解編程題時,眼睛會發光。”

圖為針對南通珠算具體情況進行路人采訪 湯佳 供圖
昆山巴城古鎮的昆曲學社內,全息投影將《牡丹亭》的杜麗娘映在紗幕上,與臺下演員形成虛實對唱。周曉燕調試著動作捕捉系統:“我們正在建立昆曲數字基因庫,每個身段都被轉化為數據。”團隊觀察到,學社的AI糾錯系統能實時標注學員唱腔偏差,但周曉燕堅持保留紙質工尺譜教學,“機器教技巧,人才懂韻味”。
年輕演員王夢婷的經歷頗具代表性。這位00后曾因昆曲課業枯燥險些放棄,直到參與跨界實驗劇《游園·2023》,將杜麗娘的唱段融入電子音樂。“現在我知道‘皂羅袍’的每個轉音都在訴說自由。”排練廳里,她示范著用手機APP練習氣息控制,身后的老藝人正在手工縫制點翠頭面。
兩種非遺的不同路徑引發思考。珠算選擇“實用化”道路,與數學教育深度融合;昆曲則通過“藝術化”創新拓展表達邊界。南通師范附屬小學教師李雯透露,珠算社團學生的心算速度比普通班快30%,但更顯著的變化是“做題時下意識的圖形化思維”。昆山當代昆劇院導演徐棟坦言,全息版《長生殿》票房是傳統場的3倍,但每次謝幕仍要播放老一輩的演出錄像,“新技術是橋梁,彼岸永遠是戲曲的本體”。
在昆曲學社的檔案室,團隊看到1956年的手寫曲譜邊角已泛黃,旁邊的硬盤存儲著4K修復版《十五貫》。這種時空疊印的景象,恰如陳德華那句感慨:“算珠要撥動才有生命,文化要碰撞才能生長。”

圖為針對昆山昆曲具體情況進行路人采訪 湯佳 供圖
通訊員 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