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六日,蟬鳴與稻浪交織成最動人的旋律。抵達三勝黨群服務中心,巢湖學院“銀屏鄉韻,美育普及”實踐團成員用一天的歡樂時光編織出一段難忘的夏日記憶。這里是鄉村振興的前沿陣地,承載著為民服務的初心。
創意工坊:讓想象在指尖綻放
“摶土幻形館”:在三勝黨群服務中心,實踐團成員與孩子們共度歡樂時光。上午九點,村小學的教室被陽光鍍上一層金邊,幾張課桌拼起的“創意工坊”里,輕粘土的五彩斑斕與孩子們的笑臉相映成趣。

(圖為小朋友展示自己的輕黏土。 圖攝:張雨超)
最受歡迎的當屬“樹葉拓印手提包”活動。他們把樹葉鋪在空白手提包上,用錘子輕輕敲打,葉脈的紋路便像魔法般印在布面上。“我的包上有星星!”拿著拓印了楓葉的手提包,一位小朋友歡呼著,使得整體氣氛更加輕松愉悅。

(圖為實踐團與小朋友一起制作獨特的手提包。圖攝:張雨超)
活力賽場:讓快樂在奔跑中傳遞
午后的操場成了歡樂的海洋。踢毽子比賽剛宣布規則,孩子們就按捺不住躍躍欲試。毽子在小朋友們的腳尖上下翻飛,像輕快的小燕子,時不時有人因毽子落地發出懊惱的叫喊,轉眼又被同伴的笑聲感染。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小朋友一起踢毽子。 圖攝:張海)
民俗體驗:讓文化在互動中傳承
夕陽西斜時,活動轉向了充滿鄉土氣息的“艾草錘制作”。我們一邊演示一邊講解,“把它們捆成錘,夏天掛在床頭,蚊子就不敢來了。”隊員們講解著,屋內洋溢著笑聲。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小朋友一起制作艾草錘。圖攝:張海)
活動結束時,孩子們捧著自己的作品舍不得離開。離別的時候,孩子們拉著隊員的手反復確認。隊員們答應會把活動照片洗出來送過來,還留下了寫滿聯系方式的“心愿卡”。
暮色中的三勝村,仍回蕩著孩子們的笑聲。我感受到教育從來不是單向的給予,而是雙向的奔赴。當傳統文化的種子在童趣中生根,當城市與鄉村的心靈在互動中靠近,這便是三下鄉最珍貴的意義。
供稿人:何欣悅 張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