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載新 百業融光
七月流火,暑氣蒸騰。青島科技大學化工學院“紙日可待”實踐團循著機器轟鳴與紙張清香,奔赴太陽紙業企業。對這群青年而言,此行不是簡單的企業參觀,而是一場將化工專業理論與產業發展實踐深度交融的遠征——把課堂上的反應機理、分離技術,與造紙行業的綠色轉型、智能升級同頻共振;將青年學子的科研熱忱,與國家“雙碳”戰略的時代使命緊緊相連。腳下是自動化生產線的平穩運行,眼前是卷紙如浪的產業圖景,他們堅信,當學術探索的嚴謹與實業興邦的擔當相遇,每一次緊盯儀表盤的專注,都是寫給制造業的奮進注腳;每一次與工程師的深入對話,都是對“科技賦能產業”的生動詮釋。
實踐期間,太陽紙業的技術骨干與隊員們并肩站在中控室的巨幅屏幕前。他們由衷感慨:這群年輕人把“如何提升紙漿純度”的專業疑問,轉化為“怎樣優化生產能效”的務實思考;將實驗室里的配方調試、數據建模,落地為生產線旁可借鑒、可應用的改進建議;用青澀卻真誠的探索姿態,回應著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時代命題。臨別時,前輩們的囑托飽含期許——愿你們始終保持對實業的敬畏,在更廣闊的領域探索創新;把每一次實踐中的思考,轉化為推動行業進步的微小力量;讓青年一代的闖勁與韌勁,成為助力中國制造高質量發展的持久動能。
車間里的機械運轉聲,成了隊員們最特別的“課堂背景音”。在這里,他們讀懂的不只是“一張紙的誕生”,更看到了“一條產業鏈的升級”。從木屑到紙漿,從紙卷到高端紙品,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技術攻堅的汗水;從世界首創的溶解漿連續蒸煮技術,到全流程的環保處理系統,每一項突破都彰顯著“綠色造紙”的堅守。于是,課本里抽象的“清潔生產”概念,變成了污水處理池里澄澈的出水;復雜的“高分子材料改性”原理,化作了高性能特種紙的柔韌質地。此刻隊員們忽然懂得,當創新成為產業發展的核心引擎,專業知識便是青春最堅實的鎧甲;當實業報國的號召響起,青年的理想必須與行業發展同向而行。
理論與實踐的碰撞交融,讓“紙日可待”的初心愈發清晰。他們暢想,未來的造紙行業里,更多來自實驗室的技術成果將落地生根——更高效的制漿工藝降低能耗,更環保的添加劑減少污染,更智能的控制系統提升品質。那時,人們觸摸到的每一張紙,不僅承載著文字與圖案,更凝結著青年科研者的智慧;行業發展的每一步跨越,不僅見證著產業的壯大,更回響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作為新時代化工人,他們深知:化工學科的價值,不止于實驗室里的成果突破,更在于為傳統產業注入新活力、為綠色發展開辟新路徑;青年學子的擔當,不止于學業上的精益求精,更在于用專業所長,為實業興邦、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未來,“紙日可待”的腳步將繼續向更多產業一線延伸。他們愿做連接校園與企業的“橋梁”,把前沿理論帶給生產實踐,把產業需求帶回科研課堂;愿做推動行業升級的“微光”,以每一次實踐積累、每一項微小改進,匯聚成產業轉型的磅礴力量。多年以后,當人們回望中國造紙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或許會記得——某個夏天的太陽紙業車間里,曾有一群青年,用專業的眼光觀察產業,用務實的行動踐行理想,把青春的印記刻在中國制造的浪潮里,把奮斗的故事寫進實業報國的篇章中。
社會實踐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