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見證科爾沁沙地書寫生態治理的奇跡,近期,北京林業大學 “綠進沙退” 奈曼旗科爾沁沙地殲滅戰調研實踐小組循著奈曼旗防沙治沙的脈絡,用兩天時間深入政策一線與治理現場,觸摸這場 “沙地殲滅戰” 的脈搏,感受科技、政策與民生交織的治沙力量。

第一天早晨 8 點半,調研小組抵達奈曼旗林業和草原局。工作人員詳細介紹了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的總體布局與奈曼旗的核心角色。作為國家 “三北” 工程攻堅戰的三大標志性戰役之一,該戰役采取 “分區治理、協同推進” 的策略,奈曼旗因其地處沙地腹地,承擔著 694 萬畝的治理任務,占科爾沁沙地總治理面積的 8%,被譽為 “腹地主戰場”。10 點,小組驅車前往葦蓮蘇沙障區。烈日下,一望無際的沙地上布滿了整齊劃一的草方格。這些看似簡單的麥草方格,卻是治理流動沙丘的 “先鋒工程”。它們有效降低風速、固定流沙,為后續植被恢復創造條件。在這里,小組人員認識了沙地治理的 “主力軍”—— 小葉錦雞兒。這種耐旱、耐寒、耐瘠薄的灌木,不僅根系發達、固沙能力超強,還具有經濟價值。其枝葉可作綠肥和飼草,根、花、果可入藥,實現了生態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次日上午 10 點,調研小組繼續前往光伏治沙示范區。在一片片光伏板之下,沙地依然被草方格和耐旱植物覆蓋。工作人員介紹,“光伏 + 治沙” 模式不僅提供了清潔能源,還通過遮蔭減少水分蒸發,為植被生長提供更有利條件。光伏區周邊,黃柳、差巴嘎蒿等固沙植物長勢良好。尤其是黃柳,其柔韌的枝條即使被流沙掩埋也能迅速鉆出,成為防風固沙的 “前沿哨兵”。而差巴嘎蒿作為 “先鋒植物”,憑借其深主根和發達側根網絡,牢牢鎖住流沙,成為春季羊群的 “救命糧草”。
實踐期間,調研小組還開展了一項土壤養分檢測實驗。通過在流動沙丘、草方格治理區和人工造林區分別取樣,使用 YF400 型土壤肥料養分檢測儀分析 pH 值、有機質、氮、磷、鉀等指標。結果顯示:與流動沙丘相比,草方格區和人工造林區的土壤有機質、氮、磷、鉀含量顯著提高,pH 值也有所下降,表明土壤堿性得到改良。進一步通過土壤質量指數(SQI)評價,流動沙丘為 “劣”(0.086),草方格區為 “差”(0.354),人工造林區已達 “中” 等水平(0.592)。

這些數據直觀反映了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尤其是人工造林區在五年治理后土壤質量顯著提升,說明治理具有明顯的時間累積效應。奈曼旗的治沙工作離不開系統性的政策支持與資金保障。據政策文件顯示,資金來自國家項目撥款、地方財政、社會資本、國際合作及產業反哺等多渠道。例如,“三北” 防護林工程、歐投行貸款項目等均為治沙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資金使用上,奈曼旗注重 “以工代賑” 模式,鼓勵當地群眾參與治沙工作,既改善了生態,又增加了收入。2024 年啟動的 20 萬畝綜合治沙項目,已帶動大量農牧民就業,實現了 “治沙” 與 “致富” 的雙贏。
奈曼旗的治沙實踐,不僅是一場生態修復的戰役,更是一場科技、政策與人民力量的綜合展示。從草方格到光伏板,從差巴嘎蒿到樟子松,從政府主導到群眾參與 —— 每一步都彰顯著 “系統治理 + 精準施策” 的現代治沙理念。(張涵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