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學生網確山8月12日電(通訊員 陶鵬宇)8 月 3 日,確山縣老兵張大生的桌上,北方民族大學 “星火燎原” 實踐團成員發現了一本特殊的 “全家福”—— 泛黃的相冊里,沒有尋常的家庭合影,反倒整整齊齊夾著百余張便簽,每張都用藍黑鋼筆細細標注著囑托:“老人需每月送藥”“家中漏雨,雨季前必修”“愛聽豫劇,下次帶些曲目來”……“這些字跡比任何勛章都重。” 一位實踐團成員輕撫紙頁邊緣的補丁,忽然讀懂了 “中國好人” 四個字在時光里沉淀的分量。
一、麥客賬本里的公益密碼:從鐮刀到 “大愛清單”走進 “天中麥客 收獲中國” 展覽廳,1986 年的跨區作業合同在玻璃柜里泛著舊光。那是張大生退伍返鄉的第一年,合同上 “每日收割數畝,工錢幾元” 的字跡被反復摩挲得發虛 —— 當年,他攥著這張紙跟著麥客隊伍輾轉多地,鐮刀磨出的厚繭,成了創業路上第一筆 “家底”。
玻璃柜下層,一本磨破的賬本藏著更動人的故事:其中一頁記錄著為一位老兵添置床架、被褥的支出,旁附一張褪色的轉賬憑證。“當過兵的人,不能只顧自己過好日子。” 張大生指著賬本里的 “公益支出” 頁對實踐團說。數十年來,從農機服務到全產業鏈經營,這位 “全國種糧大戶” 把創業收益一點點反哺給需要的人:累計幫扶百余位老兵,個人投入的公益資金早已超出創業初期的全部積蓄,磨破的賬本成了他最珍視的 “榮譽證書”。

圖為實踐團參觀“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中國好人”張大生的“天中麥客 收獲中國”展覽廳。余江瑜 張文竹 供圖
二、白發托舉的生命重量:洪水里的 “老兵脊梁”“永遠的老兵事跡展” 一角,一幅照片格外醒目:暴雨中,一位兩鬢斑白的老人弓著背,將癱瘓的老者穩穩托在背上,膝蓋的舊傷在泥水里若隱若現 —— 2024 年抗洪場景所拍攝的照片。
“他背我家老人時,膝蓋的舊傷還滲著血,卻硬是走了很遠的路。” 被救老人的家人回憶起當時的場景,聲音仍帶著哽咽。那年夏天,確山縣暴雨致村莊被淹,張大生帶著義務救援隊沖進齊腰深的洪水,發現癱瘓的老人被困。他二話不說蹲下身子,用老兵特有的沉穩語氣說:“別怕,我當過兵,背得動!”
展廳墻上,確山縣應急管理局 2024 年出具的《抗洪先進證明》赫然在列,上面記錄著他帶領隊伍轉移眾多群眾的事跡,其中不少是高齡老人。而他總說:“這不是榮譽,是當兵時‘不丟下一個人’的命令。”

圖為實踐團參觀“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中國好人”張大生的“永遠的老兵事跡”展覽廳。楊燦 楊濤 供圖
正如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標準中 “在平凡中鑄就偉大” 的注解,張大生用數十載的麥客鐮刀、救援繩索、公益賬本,寫就了一部 “活著的雷鋒日記”。當 00 后接過他手中的拓印工具,當老兵的故事通過 “記憶碼” 傳遍青年群體,這場跨越代際的對話,早已超越了一次實踐活動 —— 它是道德火種的傳遞,是讓 “好人精神” 永遠年輕的密碼。

圖為實踐團成員對“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中國好人”張大生進行主題專訪。楊濤 方祺嬡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