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有幸參加了一附院兒科主任醫師尚莉麗老師的一堂講課。尚莉麗老師以臨床兒童肺系疾病為案例,結合中醫經典,為我們帶來了一場將經方與臨床相結合的精彩講座。當下不少兒童為支原體病毒所困,引起一系列的咳嗽、發熱、支氣管炎等不適癥狀。兒童支原體感染是一種臨床常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具有治愈難度大、病程長等特點,患兒伴有不同程度肺部炎癥,極易引發各種肺外炎癥,對其生長發育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尚莉麗老師的這堂課正有助于我們從中醫角度思考小兒的此類疾病,對于疾病的中醫治療方法也有了初步認識。這不僅對于我們將所學運用到臨床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對于培養我們的中醫臨床思維起到了向導作用。
一.悟經典內涵,學經世之方
尚莉麗老師說,所謂經典是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的事物,是經久不衰的事物,是歷史選擇出來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而中醫經典著作正是經過時代考驗傳承下來的歷史瑰寶。中醫經典是中國古代醫學泰斗智慧的結晶,是辨證論治、辨證施護的精髓與依據。古今中醫學子從一代代傳承下來的中醫經典中有所繼承、有所研究、有所創新,正是因為有中醫經典書籍的賦能,中醫藥文化才會富有活力,無數中醫學子能夠有所學習?v觀歷史,各大醫家莫不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或者“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中醫經典中蘊含著大量經方,不同學者對于經方的認識有所不同,尚莉麗老師認為經方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即漢以前臨床醫方著作或指經典醫著中的方劑。而狹義經方是指《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方劑,即張仲景方。經方是中醫祖先留下來的治療疾病的瑰寶,歷時兩千多年的實踐驗證有非常好的療效,值得繼承下來并廣泛應用于臨床。
二.談小兒治病思路
“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是小兒時期最大的生理特點。小兒時期機體各系統和器官的形態發育都未曾成熟,生理功能都是不完善的,歷代醫家均認為小兒臟腑功能不足明代醫家萬全根據錢乙的五臟虛實證治提出了著名的“三有余、四不足”理論,即陽常有余,陰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腎常虛。從臟腑嬌嫩的具體內容看,五臟六腑皆屬不足。肺、脾、腎三臟不足表現尤為突出。肺主一身之氣,小兒肺臟未充,主氣功能未健,肺氣嬌弱,腠理不密,衛外不固,因而稱肺常不足;小兒初生,脾稟未充,胃氣未動,運化力弱,而小兒除了正常生理活動之外,還要不斷生長發育,因而對脾胃運化輸布水谷精微之氣的要求則更為迫切,需求大而負擔重,故脾常不足;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內寓元陰元陽,甫生之時,先天稟受腎氣未充,后天脾胃充養又易失調,則腎精失于填充,這與兒童時期迅速長養的需求不敷所求,故稱腎常虛。尚莉麗老師教導我們,對于小兒治病應當3歲以下看指紋,3歲以上膜脈搏。診治時應有清晰的思路:患兒是什么病,為什么會發生,應該如何治療疾病。即先診斷再分析病因病機最后再辨證論治。
三.經方與臨床相結合,辨證施治
3.1小兒哮喘
“哮喘”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具有反復發作特性的肺系疾病。哮指聲響言,喘指氣息言,哮必兼喘,故通稱哮喘,發作時肺部可聞及哮鳴音。臨床以咳嗽、喘息、氣促、胸悶為四大主癥,常在清晨或夜間發作或加劇。《素問·五臟生成》曰:“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靈樞·五邪》言:“邪在肺,則……上氣喘,汗出”,為最早關于哮喘的記載。哮喘的發病機理為伏痰內停于肺,復遇外邪侵入而發;又由于兒童先天稟賦不足,素體肺、脾、腎三臟虛弱,衛表不固,痰濕或痰熱易內蘊于肺,而成為哮喘的宿根。哮喘發作時,患兒常有咳嗽、呼吸困難、喘息等癥狀,若是治療不及時,可致死亡。兒童哮喘控制效果不佳,還可能發展為成人哮喘,甚至影響終身。人體的水液代謝是由肺、脾、腎三臟共同參與完成,“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痰之本水源于腎”,若肺、脾、腎一臟功能失司,就會導致水液代謝失常,痰飲內生,形成“夙根”,引發哮喘。因此,改善兒童肺脾腎不足體質是防治哮喘的重要舉措。針對兒童哮喘可用小青龍湯治之。小青龍湯方藥中細辛能夠祛風止痛、解表散寒;紫蘇子能夠止咳、化痰、平喘;干姜具有化飲和溫肺的作用;陳皮有燥濕化痰、理氣健脾功效;白芍具有養血及平肝的功效;海蛤殼能清熱利濕、化痰散結;炙麻黃可宣肺平喘、利水退腫;款冬花能夠下氣和潤肺,且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法半夏具有消腫散結、行氣開脾以及燥濕化痰作用;桂枝能夠化氣通陽;苦杏仁具有鎮咳、鎮痛、平喘并抗炎的作用。
3.2小兒咳嗽
肺炎喘嗽是小兒時期常見的肺系疾病之一,俗稱“馬脾風”。其發病機制是由于小兒肺臟嬌嫩,易感受風寒、風熱,使肺氣郁閉失于宣肅,小兒肺炎喘嗽的病因以外感邪氣為主,“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邪氣侵襲皮毛,閉塞玄府,陽氣郁閉,肺失宣肅,以成諸癥。同時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肺常,可以用小青龍湯治之。藥方中桂枝、炙麻黃為君藥,桂枝溫陽化氣化飲,炙麻黃宣肺理氣;細辛、干姜為臣藥,共奏溫肺化飲之功效,配合桂枝、炙麻黃可發揮散寒之功。芍藥、五味子和半夏為佐藥,炙甘草為使藥,聯合使用可起到和胃降逆、燥濕化痰、滋腎斂肺的功效。諸藥聯用共奏“解風寒、復宣降、去水飲”的功效不足”的生理特點是其易患該病的內在因素。該病的病機關鍵則為肺氣郁閉。
3.2小兒感冒
以中醫思維去理解小兒感冒病因病機是由于感受風寒、風熱、暑濕、時邪等外邪以及小兒正氣不足、臟腑嬌嫩、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節、神氣怯弱,肝氣未充,筋脈為盛等內因所致。治之以銀翹散方。本方由金銀花、連翹、薄荷、牛蒡子、竹葉、荊芥穗、淡豆豉、桔梗、蘆根、甘草等組成,多為輕清宣散之品。在藥物劑型方面,小兒用藥多選散劑,以便于服用。散者,散也,因散劑表面積較大,易于分散,且起效較快,在本方則表現為辛涼透表、清熱解毒之功效。
在講座結束之時,尚莉麗老師對我們表達了深切的厚望,并且教導我們應該如何去學習經典。經典需要我們反復去讀,以便更好地認識與記憶。并且要結合臨床學會運用。這次尚莉麗老師地講座十分精彩,老師和藹可親熱心的回應我們地問題,對我們悉心教導。我們從中學習到的知識會幫助我們日后地學習與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