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抗戰精神,礪青春擔當”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作為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揚抗戰精神,礪青春擔當”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的一員,這個夏天,我們以青春之名,踏上了探尋抗戰歷史、傳承紅色精神的實踐之旅。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份里,我們深知,挖掘瀕危歷史記憶、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是當代青年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踏紅色基地,觸歷史溫度
這個夏天,我們兵分多路,走進了多個紅色教育基地,在實物與史料中感受歷史的厚重。
7月初,一部分成員奔赴泰州市海陵區烈士陵園。炎炎烈日下,蒼松翠柏環繞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紀念碑,碑身上被風雨打磨的銘文,仿佛在無聲訴說著過往的烽火歲月。我們身著素簡衣衫,在紀念碑前整齊列隊,未獻花籃先靜默,那一刻,指尖的微顫、仰望碑刻時的動容,都是我們與先烈跨越時空的對話。走進抗戰史料館,泛黃的文獻、定格著游擊軌跡與支前畫面的老照片、承載著先輩熱血的實物展品,讓我們仿佛穿越到八十載前的蘇中大地,真切觸摸到游擊隊員的足跡、群眾支援的熱忱。我們舉著手機,小心翼翼地將這些珍貴史料定格,生怕錯過任何一個能傳遞歷史溫度的細節。
同一時期,另一支隊伍前往南京的紅色教育基地。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萬人坑遺址的肅穆令人窒息,利濟巷慰安所舊址的罪證刺痛人心,我們懷著沉重的心情向遇難同胞敬獻鮮花,每一步行走都充滿敬畏。而在雨花臺烈士陵園,鄧中夏、惲代英等先烈堅守信仰、英勇就義的事跡,讓我們的內心激蕩不已。我們認真研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雨花臺先烈事跡的描述,深刻銘記先烈為信仰舍生取義的壯舉,從悲壯歷史中汲取著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的精神養分。在這些紅色基地里,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圖片、一段段文字,都是黨帶領人民奮斗歷程的生動見證,讓我們清晰看到黨在艱難困苦中誕生、在曲折中成長壯大的軌跡,也讓愛黨愛國的情懷在心中愈發深厚。
二、做傳聲使者,讓精神落地
走出場館,我們化身“抗戰故事傳聲筒”,把從紅色基地學到的歷史與精神,帶到社區、鄉村,讓更多人感受抗戰精神的力量。
7月17日,團隊兵分三路,三名成員分別深入不同社區開展宣講。在社區活動中心,我們結合參觀時的所見所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搭配歷史圖片與真實案例,向居民們還原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歷程——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從平型關大捷到百團大戰,一個個鮮活的歷史片段,讓在場居民重溫了那段浴血奮戰的歲月。我們還特意挖掘本地烈士的英勇事跡,當講到烈士們為保護群眾、抗擊敵人不惜犧牲生命的故事時,不少居民熱淚盈眶。宣講結束后的靜默里,我們知道,對歷史的敬畏、對先烈的緬懷,以及傳承責任的種子,已在大家心中悄然扎根。
同日,團隊成員糜璐堯走進高彭村村委會,面對村里的孩子們,她用孩童易于理解的語言和故事,講述了平型關大捷中八路軍戰士奮勇殺敵的英勇壯舉,讓紅色種子在孩子們心中早早萌芽。7月21日,嚴文同學來到鹽城市濱?h坎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結合當下社會環境,針對老年人這一群體,深入剖析了保健品詐騙、虛假投資、冒充親屬求救等常見詐騙類型,用接地氣的方言和真實案例,幫助老人們提高防范意識。7月23日午后,張鵬同學在東臺市時堰鎮后港社區開展反詐宣傳,通過播放反詐視頻、講解防范技巧,提醒老人們“不聽,不信,不轉賬”,用實際行動守護鄉村老年群體的財產安全。我們將抗戰精神中的責任與擔當,融入到基層服務中,讓紅色精神不僅停留在歷史記憶里,更成為解決當下群眾需求的力量。
三、借科技之力,煥歷史生機
在傳承歷史的過程中,我們嘗試用青春的創意與科技的力量,讓模糊的歷史記憶重新煥發生機。團隊開展了“老照片煥新顏”行動,我們收集了一批模糊的抗戰老照片,運用AI技術進行細致修復。當沉睡的歷史在清晰的影像中蘇醒——戰士們堅毅的眼神穿越時空,那些曾被歲月磨蝕的細節,比如軍裝的紋路、胸前的徽章,都重新變得清晰可辨。看到修復后的照片,在場的人無不駐足凝視,眼眶泛起淚光。這些照片不僅是對影像的簡單還原,更是對民族集體記憶的打撈與珍視,讓褪色的歷史瞬間重新擁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也讓年輕一代能更直觀地感受先烈的模樣與精神。
四、悟實踐真諦,擔青春使命
整個暑期社會實踐過程,對我們每一位團隊成員而言,都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與成長。在紅色基地參觀時,我們從先烈的事跡中讀懂了信仰的力量,明白了今日和平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在社區與鄉村宣講服務時,我們學會了用更貼近群眾的方式傳遞知識與精神,也感受到了基層群眾對歷史的尊重、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們深刻認識到,抗戰精神不是遙遠的口號,而是融入在歷史細節中的智慧、勇氣、犧牲與堅韌。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不僅要銘記歷史,更要將這份精神轉化為實際行動——在學業中勤奮鉆研,在生活中主動擔當,在需要時挺身而出。這個夏天,我們用“暑”不盡的熱情挖掘歷史,用“暑”不完的創意傳承精神,讓抗戰故事從館內走到館外,讓紅色記憶從模糊變得清晰。未來,我們會繼續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將所學知識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火熱實踐中,續寫屬于新時代青年的擔當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