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響應綠色發展號召,助力中小企業環保轉型,近日,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青護生態”守護綠色生態實踐專項團隊,以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為實踐開展活動地點,啟動“綠色低碳、治污先鋒,中小企業的環保實踐探索”項目,深入多地中小企業開展調研與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首站聚焦農藥企業,通過實地調研深入了解企業污水治理的具體措施與操作流程。調研中,團隊全程觀察企業日常廢水的產生、收集、處理及排放環節,詳細記錄現場設備運行狀態與管理模式,并重點分析企業為響應環保政策要求所采取的針對性做法。作為農藥生產企業,其在生產過程中嚴格落實環保政策,針對生產環節產生的廢水與廢氣構建了完善的治理體系:廢水處理方面,采用絮凝沉淀等工藝,配套建設廢水循環利用和凈化系統,從源頭減少水污染;廢氣治理則通過濕法脫硫、布袋除塵等技術,確保二氧化硫、煙塵等有害氣體排放濃度穩定符合國家環保標準。

實踐活動第二站,走進木材企業,將調研重點放在中小企業在有限資源條件下,如何采取簡便實用、成本可控的排污處理措施上,力求真實呈現這類企業在環保工作中的現實處境與積極探索方向。期間,團隊與企業技術人員及相關負責人深入訪談,詳細了解其在污水處理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應的解決策略。以木材加工企業為例,作為木材加工企業,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氣及固體廢棄物均屬于有組織排放的重點監管范疇,需嚴格遵循國家及地方環保法規。該企業通過針對性落實系列環保處理措施,持續推進污染物達標排放,努力降低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實踐活動第三站,走進食品公司,通過實地考察生產線,系統調研企業排污及污染物治理的具體措施。在此過程中,團隊將食品企業的治污模式與此前調研的制藥企業進行對比分析,重點了解不同行業在排污治污技術手段上的差異,以及各行業對綠色經濟的踐行路徑,進而理解不同類型企業在可持續發展中所承擔的獨特角色與重要作用。

實踐活動最后一站,前往污水處理廠,實地觀察污水收集、處理、排放的全流程,并重點調研了重點污染物排放量的達標情況。通過與工作人員的深入交流,團隊進一步明晰了電氣工程在污水處理過程中發揮的關鍵作用,如保障設備自動化控制的精準運行、維持電力供應的穩定持續等,為治污效率提升提供了技術支撐。作為夏邑縣污水處理的核心部門,該污水處理廠采用改良型卡魯塞爾氧化溝工藝,可高效處理城區生活污水與工業污水,確保處理后出水的各項指標均符合《城鎮污水處理廠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為區域水環境安全筑牢防線。

本次社會實踐為深入觀察中,小企業環保實踐提供了鮮活樣本,尤其讓團隊對制藥領域企業的環保行動有了直觀認知。調研發現,農藥生產企業在廢水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方面的探索頗具代表性:多家企業結合生產實際,普遍采用沉淀法、鹽分回收等經濟實用的處理技術,通過構建廢水循環利用系統,既減少了污染物排放,又實現了水資源的高效節約,將環保要求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通過本次實踐活動,各行業企業在廢水治理與環保投入上的努力與成效清晰可見:從設備升級到工藝優化,從制度規范到流程管控,企業正逐步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生產全鏈條。同時,隨著環保宣傳的深入,公眾對生態保護的認知度與參與度持續提升,疊加環保政策的剛性約束與激勵引導,多方合力推動著區域綠色低碳轉型進程不斷提速,為中小企業環保實踐勾勒出更清晰的路徑與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