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千年稻香 育時代新糧——南財學子赴天津小站稻會館開展社會實踐 南陽7月27日電(通訊員高雪瑩楊曉雨)2025年7月27日,為體驗千年稻作文化,感受現代農業魅力,南京財經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尋守‘糧’心”社會實踐團隊成員來到天津津南區小站稻會館核心種植區進行參觀。
為弘揚傳統農耕文化,展示現代農業成果,天津市津南區小站稻會館種植核心區對外開放參觀。該核心區作為小站稻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吸引了眾多市民、學生團體及農業愛好者前來探訪,親身感受“千年稻香”與現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小站稻會館種植核心區位于小站鎮,這里歷史悠久,是小站稻的發源地之一。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小站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品質不斷提升,成為了津南區農業的一張亮麗名片。
走進歷史:小站稻的文化傳承 小站稻因清末淮軍在小站屯墾時培育而得名,憑借獨特的鹽堿地種植技術和優良品質,曾作為“皇家貢米”享譽全國。在種植核心區內,參觀者首先步入小站稻文化展覽區,通過歷史圖片、文字介紹以及數據對比,深入了解小站稻從明清至今的發展歷程。
小站稻的種植歷史始于宋,明于清。清末,周盛傳、周盛波兄弟開挖河渠、改良土壤、開墾稻田,歷經6年辟稻田6萬余畝,使小站稻成為皇室貢米。20世紀以來,小站稻幾經波折,新中國成立后進入發展黃金時期,2019年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20年被批準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小站“稻作文化”被認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小站稻首次提出“半彎曲重穗大粒粳稻株型育種技術”,并榮獲天津市科技進步特等獎。“金粳818”連續三年入選農業農村部農業主導品種目錄,“小站香1號”“天隆優619”獲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金獎,“金稻919”“津原U99”獲全國優良食味粳稻品評一等獎。

圖為成員參觀小站稻會館核心種植區高雪瑩供圖
沉浸參觀:感受田間美景趣事 核心區充分挖掘小站稻的文化內涵,將農業與旅游、文化有機結合,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旅游項目。游客們可以乘坐觀光小火車,穿梭在稻田之間,欣賞美麗的田園風光;也可以登上瞭望塔,俯瞰整個核心區的美景;還可以參與稻田畫創作、水稻收割體驗、釣螃蟹等活動,感受鄉村生活的樂趣。
圖為小站稻會館核心種植區稻田圖高雪瑩攝
核心區種植面積廣闊,金秋時節,沉甸甸的稻穗低垂,微風吹過,金色的稻浪層層疊疊,此起彼伏,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稻香四溢。荷塘與稻田相互映襯,夏日里,荷葉田田,荷花亭亭玉立,晶瑩的雨滴落在荷葉上如珍珠般滾動,秋季則可見飽滿的蓮蓬,構成了一幅美麗的荷塘畫卷。稻田畫通過衛星定位和精心的規劃設計,不同顏色品種的水稻被種植成各種精美的圖案和文字,如地標建筑、宣傳標語等,栩栩如生,從瞭望臺或高處俯瞰,令人贊嘆。
圖為小站稻會館核心種植區荷塘圖高雪瑩攝
喜迎上合:向世界展示小站稻文化 天津小站稻會館種植核心區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的目光,以“上合峰會”為主題的巨幅稻田畫驚艷亮相,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這片位于津南區小站鎮會館村的種植核心區,不僅是小站稻的重要種植基地,如今更因融入了國際盛會元素,展現出別樣的魅力。
走進小站稻會館種植核心區,600余畝的稻田綠意盎然,微風拂過,稻葉沙沙作響,散發著清新的稻香。而在這片稻田之中,一幅由不同品種水稻“繪制”而成的上合峰會主題稻田畫格外引人注目。畫面中,上合組織的標志與天津的代表性建筑相互映襯,還有象征著和平與友誼的圖案,通過巧妙的稻田布局,栩栩如生地展現在眼前。

圖為小站稻會館核心種植區稻田畫高雪瑩攝
據了解,這幅稻田畫是當地為迎接上合峰會特別創作的。從設計到種植,歷經了數月的精心籌備。技術人員通過衛星定位和精確的田間規劃,將不同顏色、品種的水稻按照設計圖案進行種植,隨著水稻的生長,逐漸形成了如今震撼的視覺效果。

圖為成員參觀照片高雪瑩攝
站在天津小站稻會館種植核心區的瞭望塔上,千畝稻田如鎏金織就的巨毯鋪展至天際,風過時,稻浪推涌著沉甸甸的穗粒,沙沙聲里滿是歲月的回響。腳下的土地曾是九河下梢的鹽堿灘,如今卻因小站稻的滋養而煥發光彩,讓人想起清末周盛傳兄弟開渠拓荒的壯舉——正是這份堅韌,讓“皇家貢米”的美譽穿越百年,在現代農業的圖景里愈發清晰。
田間的木質棧道串起了荷塘與稻浪,白荷映日與金穗搖曳相映成趣,棧道旁的科普牌細致解說著“津源U99”的育種故事,讓人恍然:這粒米的香甜,藏著農科人員十年磨一劍的執著。遠處,觀光小火車載著笑聲穿梭,孩子們在稻田畫前辨認上合峰會的圖案,老人們則對著“稻作展覽館”里的舊農具駐足,新與舊在此刻溫柔相擁。
夕陽西下時,稻香混著泥土的氣息漫過來。這片土地不僅生長著優質的稻米,更生長著對傳統的敬畏與對創新的熱忱。當最后一縷光掠過沉甸甸的稻穗,忽然懂得:所謂豐收,從來不止于顆粒歸倉,更是文明在土地上的生生不息。
投稿: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高雪瑩
審稿: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郭映月
營銷與物流管理學院楊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