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南京梅園新村,探尋紅色糧食密碼
南京8月16日電(通訊員蔣帥彤郭映月)8月16日,為深刻感受糧食在解放戰爭時期的特殊意義,南京財經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尋守‘糧’心隊”小隊成員走進南京梅園新村紀念館,在這座承載著革命歷史記憶的紅色場館中,開啟了一場特殊的“糧食尋蹤”之旅。
通過館藏文物與歷史文獻的交織,人們的思緒被拉回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一份份泛黃的談判文件,字里行間充滿了中國共產黨為和平作出的努力和堅持;一件件簡陋的生活用品,如周恩來使用過的帶缺口的粗瓷碗、工作人員穿過的補丁衣服,展現了代表團成員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還有那記錄著每日糧食消耗的賬本,見證了他們在物資匱乏的情況下,依然嚴格自律、節約每一粒糧食支援群眾的高尚情懷。
圖為小隊成員參觀館內陳列蔣帥彤攝
影像資料和文字介紹詳細展現了中共代表團在南京談判期間所體現出的大智大勇、團結協作、廉潔奉公的精神。團隊隊員深深被老一輩革命者的精神所打動。“以前只是在課本上了解這段歷史,今天來到這里,親身感受當年的場景,才真正體會到中國共產黨為了和平民主付出的艱辛,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團隊成員蔣帥彤感慨道。
圖為館內講解員為團隊成員講解蔣帥彤攝
1946年5月中共代表團進駐南京時,國民黨當局表面上提供后勤保障,實則在糧食供應上設置諸多限制。為應對糧食短缺,中共代表團采取了一系列嚴格的節約措施,董必武在《南京談判回憶》中提到,代表團內部制定了“糧食分配細則”,明確規定“優先保障一線談判人員,領導同志與普通工作人員定量一致”,周恩來、鄧穎超等領導人帶頭執行,從不特殊化。
此外,代表團還積極開展生產自救以緩解糧食壓力。梅園新村30號、35號駐地的庭院內,至今保留著當年開墾的小塊菜地遺跡。據曾在代表團擔任通訊員的陳友才回憶,周恩來、鄧穎超等領導人利用工作間隙參與勞動,種植青菜、蘿卜等易生長的蔬菜,“收獲的蔬菜先分給炊事班,補充食堂,減少外購糧食的需求”。這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做法,既節約了糧食開支,也成為代表團聯系群眾的象征——多余的蔬菜還會分送給周邊生活困難的居民。如今,梅園新村紀念館將這些實物與文獻作為重要展品,正是為了讓后人銘記那段物資匱乏卻精神富足的歷史。
圖為小隊成員同周恩來雕像合照蔣帥彤攝
如今,梅園新村紀念館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每年吸引著數以萬計的人前來參觀學習。它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紅色精神的傳承者。在這里,人們透過歷史的塵埃,看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今天的和平生活來之不易。
通過此次對梅園新村紀念館的調研,小隊成員將把在梅園新村感受到的紅色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未來,團隊成員將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傳承和弘揚老一輩革命者的優良傳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投稿:經濟學院蔣帥彤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郭映月
審稿:營銷與物流管理學院楊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