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嶺農風:一館藏歲月,阡陌見傳承
百舸網云南8月17日電(通訊員李敏麗郭映月)為了探尋云嶺大地悠久的農耕歷史與傳承,南京財經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尋守‘糧’心”隊團隊成員深入云南開啟云嶺農風之旅。8月16日至17日,團隊成員李敏麗通過參觀云南民族農耕文化博物館以及甸沙鄉蘇撒坡村的農田,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農耕文化與農業現狀調研活動。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農耕博物館李敏麗攝
云南民族農耕文化博物館宛如一座時光寶盒,珍藏著云嶺大地數千年的農耕記憶。依據石寨山遺址、河泊所遺址等多個重要遺址的植物考古分析和鑒定,館內陳列的炭化稻谷、小米、小麥、大麥、大豆、蕎麥等作物標本,成為了云南農耕文明源遠流長的有力見證。這些古老的作物種子跨越了漫長的歲月,訴說著先民們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的故事。從原始的刀耕火種到逐漸成熟的農耕技術,每一個階段都凝聚著先人的智慧和汗水,也讓調研團隊深刻感受到了云南農耕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
在博物館的農具展區,一件件銹跡斑斑的器物更讓調研團隊成員駐足良久。從用于開墾山地的銅鋤到適應梯田灌溉的木犁,從原始的脫粒石臼到精巧的谷物篩具,這些工具的演變軌跡清晰地勾勒出云南農耕技術從粗放走向精細的發展歷程。特別是一組展示刀耕火種向輪作制轉變的模型,生動再現了先民們如何在崎嶇的山地環境中,通過不斷改良耕作方式,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團隊成員李敏麗在參觀后感慨道:“這些古老的農耕智慧,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當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烤煙田李敏麗攝
走出博物館,調研團隊成員來到了甸沙鄉蘇撒坡村的農田。這里的阡陌之間,是現代農業與傳統農耕的生動交融。團隊成員深入參觀了烤煙田和蕎田,詳細了解了它們的生長情況。在烤煙田中,綠油油的煙苗整齊排列,村民們正忙碌地進行田間管理。他們熟練的操作手法和對烤煙生長特性的了解,讓團隊成員欽佩不已。而在蕎田,蕎麥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展現出勃勃生機。通過與村民的交流,團隊成員得知,這些傳統作物不僅是當地農民的重要經濟來源,更是傳承農耕文化的重要載體。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蕎田李敏麗攝
此次調研活動,不僅讓團隊成員對云南的農耕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在博物館中,古老的農耕智慧為現代農業的科技創新提供了靈感;而在田間地頭,農民們的實踐經驗則為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提供了現實依據。
傳承農耕文化,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未來的擔當。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們應當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珍貴的農耕文化資源,讓古老的農耕智慧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活力。同時,通過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推動云南農業的現代化發展,讓云嶺大地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
投稿: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李敏麗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郭映月
審稿:營銷與物流管理學院楊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