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薪火映海島 紅色基因續華章——舟山四大場館紅色實踐繪就時代新畫卷
浙江海洋大學紅色文化實踐團以“歷史記憶傳承·紅色精神弘揚”為主線,在舟山民主黨派成員之家、城市展示館、林氏民居紀念館、金庸文化園四大場館展開深度紅色文化實踐。吸引民主黨派成員、青少年學生及游客超1.2萬人次參與,讓紅色文化在東海之濱煥發新生機。
一、民主黨派成員之家:統戰記憶的立體呈現
在定海區民主黨派成員之家,實踐團以“同心百年”為主題,通過全息投影技術重現關鍵歷史場景:1948年“五一口號”發布時的電報原件在光影中閃爍,1949年各民主黨派聯名致電毛澤東主席的簽名信以動態形式呈現,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工商界代表遞交的公私合營申請書化作數據洪流在墻面流淌。
“這件展品背后有個感人故事。”民盟成員、講解員陳明指著1982年民盟中央為云南山區捐建的“盟員林”紀念碑模型介紹,當年37位盟員連續三年徒步運送樹苗,在海拔2800米的高原種下3000棵云杉。實踐團將這段歷史改編為沉浸式話劇《高山之盟》,觀眾可穿戴設備化身劇中人物,在虛擬場景中體驗運送樹苗的艱辛。青年演員王磊參演后感慨:“當虛擬背包里的樹苗因山路顛簸減少時,我才真正理解什么是‘風雨同舟’。”
數字技術更讓統戰傳統“活”起來。實踐團聯合高校開發的“紅色統戰VR系統”,讓參與者戴上設備即可“穿越”到重慶“特園”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與張瀾、沈鈞儒等民主人士對話;在北平六國飯店,親身參與1949年新政協籌備會議的表決場景。系統上線首周,預約體驗人數即突破2000人。
二、城市展示館:海島革命史的時空對話
舟山市城市展示館內,實踐團以“從漁港到港城”為主題,打造“歷史場景+未來展望”的沉浸式展陳。在“鴉片戰爭記憶”展區,全息投影還原1840年定海保衛戰的慘烈場景:英軍炮火轟塌城墻的瞬間,三總兵葛云飛、王錫朋、鄭國鴻率部沖鋒的身影與現代定海新城的航拍畫面交替閃現,形成跨越185年的時空對話。
“這是藍理將軍使用過的鋼刀。”講解員指向展柜中的文物,刀身殘留的缺口見證著“破肚將軍”臺灣平叛時的英勇。實踐團將藍理手書的《登南天門題“山海大觀”》詩稿制作成3D動畫,掃描鋼刀生成AR影像,讓參觀者通過手機即可看到將軍浴血奮戰的場景。相關短視頻在抖音獲贊超50萬,網友“海島青年”留言:“原來歷史課本上的英雄,就在我們腳下的土地上戰斗過。”
更令人矚目的是“東海游擊總隊”專題展。實踐團通過口述史采集,整理出1949年這支地方武裝配合主力部隊殲敵2.3萬人的戰斗細節,并制作成互動游戲《密電破譯》:參與者需在限定時間內破解摩斯密碼,才能獲取解放舟山的作戰指令。定海小學五年級學生陳雨桐在體驗后說:“以前覺得歷史很遙遠,現在我知道藍公橋的每一塊石板都浸透著先輩的汗水。”
三、林氏民居紀念館:家風文化的現代傳承
走進林氏民居紀念館,這座始建于清代的四合院內,實踐團以“家風潤心·紅色鑄魂”為主題,開展三大特色活動:在“家訓拓印”工作坊,參與者用傳統技法復制林氏“忠孝傳家·詩書繼世”的家訓;在“紅色家書”朗讀角,志愿者朗讀林茂成烈士寫給家人的信:“若我犧牲,請將此信交予定海碼頭第三根桅桿下的石縫……”;在“抗戰廚房”,參與者用傳統灶臺制作“憶苦思甜飯”,體驗革命年代的艱苦生活。
“這座民居見證了舟山從漁村到商埠的變遷。”館長林偉華展示新征集的文物——1950年東海游擊總隊油印的《戰斗快報》,泛黃的紙張上,“保衛海防”的標題依然清晰。實踐團將此類文物故事轉化為“紅色劇本殺”,學生們通過解密藍理修建的12座古橋、模擬發報等任務,完成“海防知識問答”“戰地包扎演練”等挑戰。據統計,活動開展以來,青少年參與者對舟山革命史的認知度從58%提升至79%。
四、金庸文化園:武俠精神的紅色詮釋
作為金庸先生的故鄉,舟山將武俠文化與紅色教育深度融合。在金庸文化園“俠之大者”展區,實踐團以《射雕英雄傳》中郭靖守襄陽的情節為藍本,設計“城防模擬”游戲:參與者需合理分配“兵力”抵御“敵軍”進攻,體驗戰略決策的智慧;在“碧血劍”主題區,通過AR技術還原1949年舟山戰役的戰場,讓參觀者手持“虛擬鋼刀”參與戰斗。
“金庸先生筆下的英雄,都蘊含著愛國精神。”講解員指向展柜中的《香港同胞捐款紀念冊》,1998年長江洪水期間,舟山籍香港同胞捐款逾千萬元的記錄印證著“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情懷。實踐團邀請非遺傳承人指導,將紅色文化與傳統技藝結合:在木版年畫工作坊,參與者雕刻“五一口號”主題版畫;在剪紙藝術區,老藝人手把手教授剪出各民主黨派標志性建筑。
更富創意的是“武俠快閃”活動。實踐團成員身著漢服,在文化園內表演《笑傲江湖》片段,突然切換至《國際歌》旋律,用“武俠+紅歌”的形式吸引游客駐足。這種“破圈”傳播方式,讓相關短視頻在小紅書獲贊超10萬,網友“江湖小俠”評論:“原來紅色教育可以這么酷!”
五、紅色基因的時代回響
四大場館的實踐熱潮,折射出舟山紅色文化傳承的創新路徑。據舟山市文旅局統計,2025年暑期紅色旅游收入同比增長65%,其中“紅色研學+文化體驗”線路占比達40%。更可貴的是,這種傳承已從場館延伸至社區、校園:民主黨派成員之家的“同心講堂”走進企業,城市展示館的“流動展覽車”行駛在偏遠海島,林氏民居紀念館的“家風課堂”覆蓋32個社區,金庸文化園的“武俠夏令營”吸引港澳青少年參與。
“紅色文化不是塵封的檔案,而是活著的傳統。”浙江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周偉指出,“當青少年在藍理修建的城墻上觸摸歷史,在林茂成血衣前聆聽誓言,在金庸筆下的江湖中感悟家國,這種身臨其境的教育,才能真正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
暮色中的舟山群島,民主黨派成員之家的飛檐與城市展示館的玻璃幕墻交相輝映,林氏民居的馬頭墻倒映著金庸文化園的湖光山色。這座海島城市的紅色記憶,正以創新的方式續寫著新的篇章。
社會實踐活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