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響應國家關于“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號召,深入貫徹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時代要求,2025年7月,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桂在同心”實踐團奔赴廣東茂名電白博賀西葛村,化身“文旅開拓者”,開展了為期七天的調研活動,挖掘西葛村海洋文化與鄉村資源潛力,探索鄉村文旅融合發展道路,為繪制更精準、更鮮活、更具吸引力的博賀文旅地圖貢獻青春智慧與力量。接下來,讓我們跟隨“桂在同心”實踐團調研組的腳步,走進博賀西葛!
【了解村情,叩響民聲——解鎖基礎信息層】
調研組成員訪談了西葛村支委委員黃偉輝同志,了解當地文旅發展現狀與計劃,充分了解了當地發展的優勢與困難,還采訪了博賀鎮團委書記陳作茂同志,認真了解當地文旅發展的針對性政策。通過深度交流,成員們獲取了當地文旅發展的現狀全景圖、未來規劃藍圖以及針對性扶持政策,深刻理解了發展中的優勢稟賦與亟待突破的瓶頸,為整個文旅地圖奠定了堅實的政策與發展坐標基礎。
成員們還走進村民家中,傾聽最真實的聲音。訪談聚焦村民對疍家文化傳承的深切關注、對文旅融合發展的真切感受以及對發展中存在問題的實際反饋。這些來自基層的“一手民情數據”,是繪制“有溫度”文旅地圖不可或缺的底層信息。
【深入夜市,煙火尋音——點亮活力節點】
調研組成員深入西葛夜市的繁華煙火之中,先后采訪了夜市運營經理、特色攤主以及酒店工作人員。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成員們深入了解了夜市經濟的運營模式、產業鏈條聯動效應,精準捕捉了業態發展的核心需求與現實挑戰,為文旅地圖填充了豐富的細節。
成員們還針對游客與本地村民分別發放問卷進行調查,了解村民對于西葛文旅融合發展的建議和游客們對于旅游消費的意愿等寶貴的數據,點亮活力節點,為優化文旅產品、提升游客滿意度的關鍵依據。
【疍家尋根,漁韻回響——解鎖文化資源層】
7月16日,調研組成員們前往疍家墟進行實地考察。7月17日,成員們奔赴東風街博賀鎮文化站,拜訪了咸水漁歌非遺傳承人鄭淑紅,深度交流漁歌的歷史淵源、藝術精髓與傳承困境;還采訪了文化站李樹權書記,獲取了疍家文化相關的影像資料,為進一步了解疍家文化提供了資源。
17日當晚,調研組成員們再次回到文化站,身著疍家服飾,以參與者的角色,拍攝疍家歌舞宣傳視頻。當鮮艷的布料裹身,獨特的銀飾輕響,成員們切身感受著疍家服飾與疍家歌舞所蘊含的疍民生活智慧與審美意蘊。
“我們疍家人要用帽子撿魚,像這樣拾起海鮮,走路也要一扭一扭的!”排練疍家歌舞表演的阿姨在排練間隙指導成員們的舞蹈動作,還親切地為成員們介紹動作的內涵。成員們嘗試擺動模擬疍民勞作的身姿,哼唱咸水漁歌的片段,在身體力行的體驗中,更深刻地理解了疍家先民“以海為田、以舟為家”的生活狀態與樂觀堅韌的精神內核,現場一片歡聲笑語。
【向陽而遇,潮起新程——繪制未來藍圖】
當千年疍家文化不再是孤懸的浪花,而成為奔涌在新時代浪潮里的活水,西葛村的海岸線上,便永遠有年輕的腳步在丈量——一邊連著漁船歸港的晨霧,一邊通向鄉村振興的朝陽。“桂在同心”實踐團緊握手中的筆,描繪出一份承載著青春智慧與力量的文旅地圖:以民聲為坐標,描摹鄉村振興的煙火底圖;以煙火為譜線,奏響夜經濟升級的奮進強音;以古韻為燈塔,照亮疍家文化的前行航程。這份地圖不僅是對西葛村文旅資源的一次深度挖掘和梳理,更是為推動“百千萬工程”落地、實現文旅賦能鄉村振興提供的實踐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