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理忠魂映東海 名人風骨耀舟山——舟山三大場館紅色實踐譜寫時代新章
浙江海洋大學紅色文化實踐團以藍理紀念館、舟山市名人館、舟山市博物館為核心陣地,通過“實地探訪+數字傳播+文旅融合”的創新模式,讓紅色記憶在東海之濱煥發新生。據統計,三大場館暑期累計接待實踐團隊超50批次,輻射青少年及游客2.3萬人次,相關短視頻在社交媒體播放量突破500萬次。
藍理紀念館:破肚將軍的家國史詩
定海西大街89號的藍理紀念館,以“忠勇報國·勤儉持家”為主題,通過7個主題展廳還原歷史場景。實踐團成員在館內發現一件特殊展品——藍理手書的《登南天門題“山海大觀”》詩稿,泛黃的宣紙上“海天壯闊”四字力透紙背,印證了這位“破肚將軍”文武雙全的傳奇人生。
“康熙二十九年,藍理任定海總兵時,面對的是‘城郭廢棄、百姓流離’的荒島。”紀念館講解員指著《定海縣志》記載的史料介紹,藍理不僅親率官兵重建城墻,更捐俸祿修建碼頭、引入福建杉木重修普陀山寺院。實踐團成員結合展陳設計“德政體驗日”活動:參與者用傳統工具夯筑城墻模型,感受每塊重達20斤的城磚如何壘起1216丈的海防要塞。舟山海洋大學學生李航在體驗后感慨:“這種精神比城墻更堅固。”
更令人矚目的是數字技術的賦能。實踐團將藍理“拖腸血戰”的史料制作成3D動畫,掃描其使用過的鋼刀生成AR影像,讓參觀者通過手機即可看到將軍浴血奮戰的場景。相關短視頻在小紅書平臺獲贊超10萬,網友“海島青年”留言:“原來歷史課本上的英雄,就在我們腳下的土地上戰斗過。”
舟山市名人館:群英譜里的精神密碼
總府路132號的舟山市名人館,以“舟山記憶”為軸,串聯起1200年海島文明。在“軍界武將”展區,藍理與定海三總兵的雕像隔空對望,背后是全息投影的鴉片戰爭戰場;轉角處的3D影院,正在放映《東海游擊總隊》紀錄片,真實再現1949年舟山解放戰役中,這支地方武裝配合主力部隊殲敵2.3萬人的壯舉。
“這里不僅是歷史陳列館,更是紅色基因庫。”館長王明華展示新近征集的文物——一封1950年東海游擊總隊隊員的家書,泛黃的信紙上寫著:“若我犧牲,請將此信交予定海碼頭第三根桅桿下的石縫……”實踐團將此類文物故事轉化為“紅色劇本殺”,學生們通過解密藍理修建的12座古橋、模擬發報等任務,完成“海防知識問答”“戰地包扎演練”等挑戰。定海小學五年級學生陳雨桐說:“以前覺得歷史很遙遠,現在我知道藍公橋的每一塊石板都浸透著先輩的汗水。”
文旅融合的創新同樣亮眼。新港村依托東海游擊總隊紀念館,推出“紅色故事+漁村風貌”旅游線路,游客可體驗漁民游擊隊員以漁船為掩護的戰斗場景;茅洋新村串聯茅洋會議紀念館與田園景觀,打造“紅色研學+農家樂”套餐,帶動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
舟山市博物館:革命文物的時代對話
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舟山市博物館的“群島往事”展廳堪稱紅色文化寶庫。展柜中,1949年解放舟山戰役使用的木船槳、1950年東海游擊總隊油印的《戰斗快報》、1984年定海烈士陵園落成時的紀念碑模型……這些文物勾勒出舟山從鴉片戰爭到改革開放的紅色脈絡。
“這件血衣的主人叫林茂成,是華東戰斗英雄。”講解員指著玻璃柜中的破舊軍裝介紹,1949年8月,林茂成在舟山戰役中壯烈犧牲,年僅23歲。博物館通過AR技術還原戰場場景,參觀者掃描血衣,即可看到全息影像中的林茂成帶領突擊隊沖鋒陷陣。這種“讓文物說話”的展陳方式,使日均參觀量較去年同期增長40%,青少年占比達65%。
數字傳播更讓紅色文化破圈出彩。實踐團將文物故事制作成系列短視頻,在抖音發起“舟山紅色記憶”挑戰賽,吸引網友拍攝“我與英雄合影”創意照片;設計的文創產品——印有三位總兵畫像的書簽、再現登步島戰役場景的明信片,成為游客爭相收藏的“爆款”。舟山第一小學教師張敏表示:“孩子們在華東戰斗英雄紀念碑前宣誓,在東海游擊總隊紀念館模擬發報,這種身臨其境的教育,比課堂說教更有感染力。”
紅色基因的當代傳承
三大場館的實踐熱潮,折射出舟山紅色文化傳承的創新路徑。據舟山市文旅局統計,2025年暑期紅色旅游收入同比增長65%,其中“紅色研學+鄉村旅游”線路占比達40%。更可貴的是,這種傳承已從場館延伸至社區、校園:藍理紀念館的“德政講堂”走進企業,舟山名人館的“紅色故事會”覆蓋32個社區,市博物館的“流動展覽車”行駛在偏遠海島。
“紅色文化不是塵封的檔案,而是活著的傳統。”浙江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周偉指出,“當青少年在藍理修建的城墻上觸摸歷史,在林茂成血衣前聆聽誓言,這種身臨其境的教育,才能真正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
暮色中的定海古城,藍理紀念館的飛檐與舟山名人館的馬頭墻交相輝映,市博物館的玻璃幕墻倒映著東海的波光。這座海島城市的紅色記憶,正以創新的方式續寫新的篇章。
社會實踐活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