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為深入探究鄉村志愿服務的內生動力機制,2025年7月28日至8月3日,廣西師范大學鄉聚合力實踐團赴南寧市隆安縣那重村開展為期7天的專題調研活動。團隊通過訪談法、參與式觀察等方式,系統梳理了那重村以志愿服務賦能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為激發鄉村內生動力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

一、實踐調研:扎根鄉土,探尋志愿服務的“那重經驗” 調研期間,團隊走訪那重村多個自然屯,與村兩委成員、志愿者骨干及村民展開深入交流,發現該村通過“專業理念引導+本土資源激活”的雙輪驅動模式,實現了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
1、人才筑基,培育志愿骨干
那重村依托社會工作專業方法,重點打造以返鄉大學生、基層黨員為核心的志愿服務隊伍,村民群體則基于鄉村固有的熟人社會關系網絡,自發形成了互助合作的志愿服務模式。例如大學生志愿者利用寒暑假開展兒童教育支持、老年關懷等專項服務,不僅切實回應了村民的實際需求,還帶動了更多村民主動參與志愿服務。
2、情感聯結,凝聚熟人社會力量
村民基于地緣、親緣關系自發組建互助小組,如農忙協作、留守家庭幫扶等,彰顯了鄉土社會“互幫互助”的傳統優勢。
二、經驗啟示:構建可持續鄉村志愿服務體系的三大路徑 基于那重村實踐,團隊提出以下建議:
1、人才培育,強化本土力量
鼓勵返鄉青年、鄉賢等群體參與鄉村治理,通過技能培訓、榮譽表彰增強其歸屬感,打造“帶不走”的志愿服務隊。
2、多元協同,共建共治格局
構建“村委引導+社會組織賦能+村民參與”的協同模式,引入數字化平臺優化服務對接,形成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的治理生態。
最后那重村的實踐表明,激發內生動力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未來,需進一步推廣“那重經驗”,將志愿服務與鄉土文化、群眾需求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活力。廣西師范大學“鄉聚合力”團隊將持續關注鄉村治理創新,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有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