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縣域語文課堂播撒文化的種子
——訪靜樂縣第二中學高麗清老師
高麗清女,1971年出生,群眾。1992年畢業于山西師范大學中文系。現任靜樂縣第二中學語文教師,高級職稱。
扎根鄉土:靜樂二中的文化播種者
53歲的高麗清老師,是靜樂縣第二中學的一名語文老師。從山西師范大學畢業后,她帶著對教育的熱忱扎根縣域講臺,憑借扎實的學識和不懈的探索,成長為高級職稱教師。今天,讓我們走進她的語文課堂,聆聽這位縣域教育耕耘者與語文教學的故事。
寫作教學:回歸生活本真
寫作是初中語文的重點,更是基礎薄弱學生的難點。高麗清老師的破解之道,是讓寫作回歸生活本真。
“寫真事、抒真情,才能讓學生真正愿意表達。”她堅持引導學生捕捉生活細節——老師的一個眼神、同學的一次互助、家庭的一頓晚餐,都能成為“每日觀察筆記”的素材。她還設計了豐富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觀察自然、觀察社會、進行課堂調查、課余觀察等,讓學生在體驗中積累靈感。
每學期,她會結合新聞報道、參觀訪問、校園風采等主題開展寫作評析,鼓勵寫法創新。“圍繞親情、友情、師生情(或家庭、學校、社會)這些接地氣的話題命題,學生才能敞開心扉。有了表達的激情,自然就有了寫作的欲望。”她特別提到,指導學生用日記、周記形式記錄真實青春感也非常有效。
方言策略:資源與規范并重
縣域學校的方言環境,給普通話朗讀和規范表達帶來挑戰。高麗清老師卻從中讀出了雙向價值:“方言對語文教學的影響具有雙向性,即可作為教學輔導工具,強化語言理解和文化認同,也可能影響標準語言習得效果。”
靜樂方言中,平舌音與翹舌音、前后鼻音常常不分,比如“體育”中的“體”讀作“qi”,“七”和“九”不分等。她沒有簡單否定,而是因勢利導:“”方言也可作為可利用資源,我嘗試過融入語文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我們靜樂‘水’、‘書’不分,有本民謠唱道,‘他左手拿著一本書,右手端著一杯水,喝水又看書,聽到包里有只小老鼠,嚇得扔了書灑了水。’這既有趣味,又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書’與‘水’的發音差異。”
同時,她也清醒地提醒學生:“母語很珍貴,但不能過分依賴。否則會影響普通話應用能力,導致語言交流形成障礙,社會融入會受到限制,繼而影響社會資源獲取和職業發展方向。”這種辯證的引導,讓學生在認同方言文化的同時,也重視規范表達。
閱讀推廣:巧架資源之橋
推廣課外閱讀,在資源有限的縣域學校殊為不易。高麗清老師用切實可行的方法,為學生打開了一扇窗。
“我在班上建立班級圖書角,把我的文學書籍拿出來放在圖書角,建立借閱規則,讓學生有書可讀,拓寬視野,積累寫作素材,擴大知識面。”更重要的是讓閱讀“活”起來——“每組利用班會組織讀書分享會,學生很活躍,愛上了讀書。”看到學生們從閱讀中收獲樂趣與成長,高老師感到無比欣慰。
分層教學:大學智慧落地
縣城初中生源基礎差異大,文言文和現代文閱讀是普遍的難點。高老師將大學時學到的教學理念融入實踐,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穩步提升。
文言文教學中,她“指導學生先會朗讀,每個學生做好筆記,逐字逐句指導,會翻譯,能疏通”。她幫學生梳理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和文言句式,讓學生在積累中體會“古人用詞的精煉”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切勿死記硬背,引導他們發現文言文中的美,興趣自然就來了。”日積月累,學生們愛上了文言文,有了濃厚的興趣。
現代文閱讀教學,她則“把課內的每一篇現代文教學時很好的范本結合各種問題展開”,讓學生掌握不同題材的閱讀方法和答題思路。“方法對了,學生就有了成就感,學習熱情也就被激發出來了。”
心靈滋養:做引路知心友
作為群眾身份的教師,高老師將更多精力聚焦在語文教學的本質上。靜樂二中的留守兒童較多,他們缺少陪伴與關愛,她便借著語文課堂這片沃土,與學生深度交流。
“我想做他們的好朋友,走進他們的生活。”她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樹立遠大理想,和他們一起制定近期目標與遠期目標。她用“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的道理鼓勵他們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在她的課堂上,語文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心靈的滋養,幫助學生們充滿自信,爭做時代驕子。
寄語后學:情懷筑基,能力為翼
對于山西師大中文學科將來可能到縣域或基層初中任教的師弟師妹們,高老師分享了最真切的體會。她認為最需要提前做好的心理準備是:
不忘初心,厚植情懷:“要準備懷著一腔熱血投身于教育事業。”
終身學習,以身立教:“從而適應科技日新月異,知識快速迭代的時代。”
堅守底線,立德樹人:“因為讀書育人,師德為先。”
而最值得培養的一種教學能力,她認為是認知能力:
“老師有沒有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教育最大的功能是點燃和啟發。”
“有沒有把學生的努力引導到一個正確的方向上。”
文化傳承:扎根家鄉土壤
作為師大培養的文化傳播者,高老師有意識地將靜樂本土的歷史、民俗、風物等元素融入語文教學。靜樂縣古城鵝城位于西北黃土高原,是山西省忻州市的下轄縣,有悠久的歷史。當地特色的文化特產,如靜樂道情、剪紙等遠近聞名。家鄉的景區有天柱山、風神山、文峰塔,吸引著遠近游客。紅色革命基地高君宇紀念館,都成了她的教學素材。“講家鄉的故事,學生總有說不完的話。”在寫作教學中融入這些元素,“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宏偉夙愿,牢記使命,做好接班人,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積蓄力量,爭做時代好少年。”高老師堅信,“讓語文扎根家鄉土壤,才能開出更絢爛的花。”
撰稿人:化學2302班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