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孟達幼兒園內暖意融融、笑語不斷。聊城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文韻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們帶著家鄉的“歷史記憶”走進校園,以聊城光岳樓、山陜會館為主題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古建筑文化宣講活動,讓孩子們在趣味互動與創意繪畫中近距離觸摸家鄉歷史文脈。

活動伊始,志愿者們化身“故事大王”,用孩子們聽得懂的語言串聯起兩座古建筑的千年故事。“大家看,這座高高的樓叫光岳樓,它就像古城的‘守望者’,站在上面能看到全城的風景呢!”志愿者指著圖片中的光岳樓,講述它作為古城制高點的守望歲月,還特意提到古人“雖黃鶴、岳陽亦當望拜”的贊嘆,讓孩子們直觀感受其建筑氣魄。談及山陜會館時,志愿者則聚焦晉陜商人在此互通有無的熱鬧場景,細致解讀會館木雕中“福祿壽喜”紋樣的吉祥寓意,“這些花紋里藏著古人對美好生活的祝福哦!”
為了讓歷史“活”起來,志愿者還將古建筑中的楹聯文化融入互動環節。“‘上接泰岱千尋秀,下臨運河萬里波’,這副對聯就刻在光岳樓的柱子上,就像給建筑寫了一首詩!”志愿者用童趣的比喻解讀“建筑上的對聯”,還邀請小朋友們模仿古人“念對聯”,現場舉手搶答的小朋友絡繹不絕,原本晦澀的文字在互動中變得生動鮮活。

講解結束后,繪畫環節點燃了孩子們的創作熱情。在志愿者分發畫筆、彩紙后,孩子們立刻化身“小畫家”,將腦海中對古建筑的想象盡情揮灑在紙上:有的給光岳樓戴上了“彩虹帽子”,有的為山陜會館的雕梁畫棟添上卡通花紋,還有的在建筑周圍畫上奔跑的小兔子、飛翔的小鳥,讓古老建筑與童真創意巧妙融合。志愿者們則蹲在孩子們身邊,耐心指導色彩搭配,傾聽他們天馬行空的“作品解說”:“老師你看,我的光岳樓會發光,能照亮整個古城!”稚嫩的聲音里滿是對家鄉文化的好奇與熱愛,現場暖意濃濃。
據志愿者介紹,此次活動旨在通過輕松有趣的形式,讓孩子們從小接觸家鄉歷史遺產。活動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觀察力與創造力,更在他們心中悄悄播下了熱愛傳統文化的種子,讓“保護古建、傳承文脈”的理念在童心中生根發芽。(撰文:馬婧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