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非遺文化傳承創新困境與路徑探索的調研報告
一、調研背景及意義
(一)實踐背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我們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我國的非遺手工藝分布廣泛、種類繁多,具有多元化的特點特色,蓬勃生長于各區域民族文化的土壤中。當今社會互聯網極速發展,對于非遺的傳承是機遇也是挑戰,如何順應時代潮流讓非遺煥發新時代的風采,是每個非遺保護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難題。二十大中指出:“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可見協同創新是新時代非遺手工藝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實踐目的及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僅僅作為一種文化或者符號而存在,要探索非遺市場化、商業化路徑,從而讓非遺以物品為依托“進入尋常百姓家”。非遺只有讓人們摸到、用到,而不僅僅是隔著玻璃看到,才能獲得蓬勃且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本實踐團隊意圖探索一條創新協調的路徑,尋找江蘇非遺傳承中具有典范性的門類,總結反思其發展模式與創新渠道,聯合各高校相關專業人才,向外推廣,促進多種非遺融通發展,增強江蘇非遺文化高質量發展力。
二、調查對象以及方法
(一)調查對象
南京云錦、南通藍印花布
(二)調查方法
實地調查法、文獻調查法、訪問調查法
計劃階段:在發現了非遺傳承中存在的部分問題之后,決定通過南京市和南通市非遺保護對比,探索更具有推廣性的方法。團隊制定了一整個詳細的計劃:聯系相關非遺場館、研究所等,尋找與兩市政府展開交流溝通的途徑;與河海大學校方展開協作,開具推薦信,設計邀請函等;在團隊里面組建地區小分隊,具體落實各市實踐。
行動階段:七月初,整個團隊共同參觀南京市云錦博物館和江寧織造博物館,了解云錦發展基本情況,實地探究云錦“商用”和市場,形成基本的概觀。七月中旬,南京小分隊前往南京市文化與旅游局參加座談會,與南京市文旅局文化遺產管理處副處長向左元以及南京云錦研究所研究人員展開深刻交流,形成訪談報告等資料。與此同時,南通小分隊前往南通藍衣花布博物館,尋找到了非遺傳承人和從事藍印花布商品銷售的河海大學校友,探索了非遺市場的開發挖掘以及如何更好地推動非遺產品市場化商業化。南通小分隊并與社區聯系,開展宣講會,使更多的人了解非遺,熱愛非遺。
觀察階段:在行動過程中,發現群眾對非遺的了解并不多。此外,與“非遺進校園”活動相比,“非遺進社區”活動取得的反響和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從而萌生建立基地的想法。相比江西景德鎮陶瓷的多方協同非遺發展戰略,南京市和南通市的非遺發展缺少高校的合作,值得深究。
反思階段:前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不夠深刻,因個別“爆火”的文化現象而片面看待所有非遺,觀點較為淺薄,在與專業人士交流中問題設置不夠合理。實踐時間設置不夠合理,隊員多處往返奔波,耗費人力財力。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目前非遺傳承存在巨大困境
首先,非遺傳承缺乏后繼之才的困境在中國非遺傳承中顯得尤為突出。
一是守藝人老年化嚴重,傳承人隊伍總量不足。而非遺技藝傳承多為師徒制,制作費時費力,學徒想要系統的學習制作工藝,需要多達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學習才能出師,在這樣的時間成本之下,得到的回報卻入不敷出,熱愛也會磨損。人的首要需求是生存,當生存無法得到保障,轉而投入更加“有利可圖”的行業也就理所應當。因此,如何留住現有非遺人才、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是非遺發展必解之題。
二是在西方文化沖擊下,當代年輕人對本土非遺了解越來越少。非遺本質上是技藝,這些技藝大多需要復雜的工序和漫長時光的沉淀,這與當代快節奏主流背道而馳。而在互聯網的助力下,西方的快餐式文化無孔不入,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潛移默化的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何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非遺,是當前的一個主要困境。
其次,非遺種類多,保護主體少,傳承發揚廣度低效率低。目前,非遺的傳承與保護主體為政府,由政府提供資金、場館來扶持支撐非遺的發展,但這并非長久之道。扶持非遺發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這給政府帶來極大的財政壓力。此外,非遺的本質是古代群眾生產生活中所用到的技藝和習俗,從服飾、飲食到習俗,構建了一個生活方式的體系,現如今科技的發展、生產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遷,使得曾經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遺產被人們淡忘、拋棄。新的社會和技術條件下,傳統的生活方式被瓦解,相應的,傳統的生活方式也開始逐步走向末路。我們不得不承認,許多非遺目前看來并不存在實用價值,這樣的非遺注定被時代所淘汰。因此,非遺傳承不能單單依靠政府“輸血”,如何升級產業發展,依托政府提供的資源,吸引大眾,培養獨立生存能力,是諸多非遺項目目前面臨的挑戰。社會對非遺產品、衍生品的消費習慣還有待形成。如何守正創新,使非遺符合現代生活主流,融入日常生活,是非遺傳承發展的一大障礙。
最后,非遺仍然停留在文化層面,其往往作為一個地區的精神象征、文化符號,而較少涉及商業領域。又或者停留在高端商用,令常人望之莫及。非遺要傳承,最基本的就是要解決傳承人的生存問題。民俗學者馬知遙曾介紹,“其實,大多數的非遺起初不是用來觀賞的,而是謀生的一種手段。當非遺不能養家糊口,必然帶來自身危機。”常言道“荒年餓不死手藝人”,非遺如若連其傳承人的生計都無法保障,其社會功能必然是欠缺的,也就無法獲得真正生命力,只是政府這顆大樹上盤繞的枯藤,而不能成為具有無限潛力的大樹。在理想的發展狀態下,解決傳承人的生存問題后,非遺還應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造福一方人民。
(二)社會各行為主體為應對困境采取的措施
首先,政府方面:
其一,建立展館。以家長帶著孩子,學校帶領學生參觀的方式為引導,鼓勵群眾來這些場館進行非遺技藝的觀賞,產品的制作過程的體驗。
其二,非遺進校園、進社區和景區。非遺文化和非遺技藝進入高校是最好的傳播方式。在政府推動下,高校和非遺研究所、非遺傳承人等達成合作,安排專門的非遺傳承人進入高校并對學生進行授課。非遺文化進社區,政府在很多社區都設立了非遺工坊,居民可以在這個工房里面進行非遺技藝的學習和體驗。
政府推出了專門的旅游主題線路,提供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整條線的旅游建議,將非遺文化引入居民喜歡去的景點,使游客在潛移默化中了解非遺。
其三,建立無限空間非遺工坊。建立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文化是根植當地土壤而產生的,不能把地區非遺隨意移植到其他地方,就地保護。
其四,參展。國家主辦舉辦的全國性展覽比如“非遺里的中國”展覽,以及地方政府舉辦的地區性非遺展覽活動。
其次,企業方面:
為政府舉辦活動提供資金、場地等支持;產品包裝、樣式設計、后期宣傳等方面與非遺相結合。
再次,高校方面:
開設附屬非遺研究院、非遺研究所;校內設立相關非遺社團、保護協會;舉辦非遺結合的手工比賽、設計比賽等。
四、針對性政策建議
解決困境在找準原因后,應對癥下藥。深入實施非遺文化保護戰略,必須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對南京市和南通市兩地相關非遺工作人員的訪談調研,在經歷反思總結之后,團隊形成了對非遺傳承和保護的幾點建議:
(一)非遺“年輕化”:鼓勵青年傳藝人的加入,嘗試以更加“年輕態”的形式呈現。
立足內核文化,提煉出不同朝代的審美風格,將古時流傳下來的紋樣和技藝嫁接到現代化的產品中,“融古于今”;
政府牽頭,設立一整套完善的非遺傳承人生活保障辦法,使傳承人不在憂心于生存,無后顧之憂;
和廣大高校非遺相關專業和設計、建筑、美術、影視等專業培養的創新人才進行緊密交流、合作;
深入推動非遺進校園。在小學、中學、大學校園內普遍開設非遺教授課程,鼓勵社團的開設,安排專業的非遺傳承人教授和指導;
深入推進非遺進社區。挖掘地區“當地非遺當地傳承”的潛力,讓非遺助推美麗鄉村鄉村建設,增加獨特的文化氛圍等。
(二)使非遺“科技化”:數字化、科技化浪潮下,非遺需要與現代化科技的創新融合。
文化和科技相互融合,要秉承“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理念,這里的“融”一定是彼此共同來進行。新的科技與新的生活可以進一步催生文化的新形態、新業務,在這個過程中,科技把文化的產業業態進行轉化之后,也進一步推動了文化產業的升級。原來的業態相對低端,經過科技的賦能之后,產業得到升級,進一步把原來僅僅停留在文化資源層面的物質進行了有效的轉化。
破解非遺技藝科技轉化的“密碼”,聘請非遺技藝和科學技術專家,探索非遺在VR(數字化)演示等方面的發展路徑;
建立數據庫,記錄紋樣、制作流程等,更好的保存等。
(三)非遺“日常化”:隨處可見、隨地可觸、隨時可用。
要讓非遺與時俱進地保護和傳承,就必須使其更貼近生活,讓其融入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將非遺特色融入城市的地標建筑、地鐵站、公交站臺等公共設施,讓非遺浸潤生活的點點滴滴;
“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推動非遺與以服飾、香囊為例的日常生活用品相結合,賦予其更多生活應用形態等。
(四)非遺“商業化”:推進非遺文創產品的研發,形成產業鏈,讓文化自我造血。
推出人物IP,強調匠人才是鎮館之寶;利用紋樣IP,著重宣傳傳承非遺工藝,弘揚國風文化;
對于非遺相關的創業、產業構建提供貸款等支持;
進行更符合年輕人審美的二次創新,與各路潮牌和知名品牌推出聯名款,拓寬文創形式和領域;
打造文化地標、精神標識,配套文化禮品,結合當地旅游產業,以文化宣傳帶動產品銷售,挖掘潛在市場;
劃定“文化生態保護區”,將“非遺點”連成“非遺線”,推動“非遺線”形成“非遺面”,集中片狀保護,與美麗鄉村結合,打造非遺村等。
五、討論與總結
以敦煌壁畫、江西景德鎮陶瓷為例的“爆火”的文化現象的出現,背后是多個社會主體合力的結果。其他的非遺傳承與保護,可以借鑒,但并不能作為全國各地非遺保護的模板而盲目模仿。正如南京市文旅局文化遺產管理處副處長向左元所說:“每一項非遺都是獨一無二的,它依托于當地經濟、人文、環境等多重因素,根植當地原生土壤,我們只能為它施肥,而不能連根拔起隨意遷移”。每一種非遺都有其特性,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經濟、文化發展情況而培植才是非遺更好的傳承與發展的合理方法。
手工藝品在以前農耕文明時期是作為生活必需品的,但是在今天作為工藝品,更多的是精神需求,而不是必需品。其實,非遺傳承的方式多種多樣,而“非遺即生活”就是最好的傳承方式。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生活中再現,就能令其魅力無窮,使人們生出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
愿那些耀眼的工藝、美術、技巧、絕活等,總是能被人們在生活中踐行。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 非遺與鄉村振興相互賦能
- “就業愛心”服務隊的廣州和潮汕分隊同時展開了調研活動。前往肇慶、陽江、廣州、潮汕多個調研地,用自己的所學所長助力新時代鄉旅文化
- 08-30
- 走進河南博物院,領略華夏文明之光
- 2023年8月8日,河南工業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國寶特工小隊”暑期實踐團隊前往河南博物院進行參觀學習,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 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