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非遺的身影顯得特別活躍,非遺在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也日益凸顯。“就業愛心”服務隊在大環境的啟發下,決定運用自己的所學所長,前往肇慶、陽江、廣州、潮汕多個調研地,用自己的所學所長助力新時代鄉旅文化和非遺傳承。因此在15、16號這兩天,“就業愛心”服務隊的廣州和潮汕分隊同時展開了調研活動。
廣州分隊(一)絲苗米
鄉村振興離不開強村富民的產業。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城市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流向農村的重要載體,是返鄉入鄉人員干事興業的重要平臺。增城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朱村基地正快速發展中。為探究此發展的背景,廣州分隊的成員們在15號這天,前往增城區絲苗米稻田公園開展三下鄉調研活動。
廣州分隊的成員與絲苗米稻田公園負責人溝通交談后,了解到絲苗米稻田公園的項目概況。大灣區絲苗米全產業鏈科技園位于朱村街朱村大道東,規模300畝,以增城絲苗米種業研究創新為核心,以精深加工智造為產業基礎,以高站位展銷交易為推廣打造全產業鏈項目,謀劃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運營的大灣區現代農業示范區。
調研過程中,調研組成員看見在短短時間內,稻谷的收割、脫粒、粉碎稻稈等工序一氣呵成,在田坎上,村民們只待機器收割裝滿后,從出糧口接過稻谷。運用高新科技收割機器進行農作物的收割是增城區稻谷產業發展的新示范。
除投入高新科技的收割機器外,增城區同時開展5G智慧信息化平臺建設。
樹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廈巍峨靠的是地基堅固,鄉村振興戰略讓國之基更穩,祖國必須將更加堅實屹立在世界洞東方,讓我們信心倍增地擼起袖子加油干,在鄉村振興戰略的牽引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一番農村力量。
(二)欖雕
非遺的傳承離不開匠人的堅守。手握雕刀,坐于一方桌臺,以一粒拇指大小的欖核,雕塑大千世界。廣州增城一帶自古盛產烏欖,因其核大而仁小,頗為適合雕刻之用,并且秉承嶺南文化精神的廣州欖雕刻工細膩精微,形態小巧玲瓏,造型秀麗雅致,線條流暢生動,在嶺南之地一直頗負盛名。
在16號這天廣州分隊的成員們有幸采訪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州欖雕”的市級傳承人兼“傳承傳統文化,復興欖雕工藝”項目的發起人周漢軍老師。
當被問到作為一個欖雕師傅最大的收獲是什么這一問題時,周漢軍老師表示作為傳承人,欖雕師傅這一身份不僅代表了自己,還代表了文化,做人要有擔當,如果不負責任的話,可能會導致無法傳承下去。所以要做好自己,還要把這個項目作為一種經濟發展,傳承欖雕,讓這個項目活起來。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到欖雕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廣州分隊的隊員們采取線上直播的方式,借助“融媒體+互聯網+非遺”的方式對欖雕作品進行宣傳。一個欖雕作品就代表著一個故事,外地的游客買走欖雕,就是買走了一個增城的文化故事。廣州分隊的隊員們通過這種方式助力鄉村旅游,非遺宣傳,為鄉村振興賦能。
直播期間觀眾人數多達200+,點贊次數破2w,“就業愛心”服務隊隊員身體力行的運用互聯網直播技術打造新媒體矩陣,用自己的所學所長助力新時代鄉旅文化和非遺傳承,在堅守中創新,在新興中傳承!
潮汕分隊
(一)粿文化
潮汕,這一包括揭陽、潮州及汕頭三市的粵東地區,在飲食上尤為出名。尤其是潮汕美食——“粿”類產品推廣至全國,但“粿”中的潮汕文化內涵并沒有得到傳播和推廣,為此,由潮汕分隊的成員們組成的探“粿”小隊為挖掘和宣傳潮汕“粿”文化,實現振興“粿”文化新征程,幫助發展潮汕“粿”產業,傳播潮汕“粿”文化,講好鄉村振興故事,探“粿”小隊在15號這天深入廣東省汕頭市龍湖區陳厝合綜合市場實地考察與實踐,開展對潮汕粿品文化的研究。
在和老板交談的時候,他向成員們介紹了店內所有粿的品種。他說潮汕粿里面品種最多的是水晶粿。水晶粿以薯粉為主要原料做粿皮,包上各類餡料后或蒸著或煎制成。此外還向成員們介紹了“紅桃粿”,老板帶著我們進入后廚,觀看紅桃粿的制作過程,在這過程中成員們觀察老板的制粿過程,首先老板以紅花粉末或紅麴米作為染色料,添加到粳米粉中制成粉紅色的粿皮,再包上蝦米、豬肉、花生仁、香菇、糯米等預先炒制好的餡料,之后又將包好的紅桃粿放在模具中,印壓出紅桃粿的形狀與及模具上的“壽”字。“壽”是潮汕傳統文化中人之所向,紅桃粿是潮汕傳統食品中及具特色的一種粿,老一輩的人把自己的傳統思想與觀念具象到粿這一類食物中,以此來傳承潮汕傳統文化。
在和老板進行交談的過程中,成員們也能明確感知老板對潮汕“粿”的熱愛,他很耐心地介紹了每個粿產品,就是希望能通過潮汕分隊的這個“探粿小隊”讓更多人了解潮汕粿,讓更多人了解潮汕粿文化。
(二)潮汕非遺文化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重要論述精神,促進非遺保護傳承在農村經濟建設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讓非遺保護傳承與鄉村振興相互賦能。就業愛心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隊潮汕分隊的的隊員們于16日共赴汕頭市濠江區潮汕歷史文化博覽中心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了解、宣傳和保護潮汕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汕頭作為中國唯一擁有內海港灣的城市,以豐富的水產資源以及潮汕人民的生活智慧經驗聞名,催生出一系列獨特的潮菜佳肴。
走進潮汕美食文化展區,潮汕分隊的隊員們深刻感受到潮汕人民在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依舊保留著對美食最傳統的制作工藝。海鮮生腌、魚飯、鹵鵝、牛肉火鍋等數不勝數的美食,構成了屬于汕頭這座城的獨特味道,也滋養了城市上百億的美食產業。
因此美食也成為了汕頭的一張響亮的文化與產業名片,不僅吸引著國內外游客,更是所有在外的潮人魂牽夢縈的舌尖上的鄉味。
作為潮汕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技藝、風俗禮儀等等,總是以行為、實物、手工藝品、文化場所等形式出現。這些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態展現,早已深入潮汕人民的骨髓,其中又無不包孕著潮汕人群體共同的審美意識,進而孕育出潮繡、潮州木雕、潮汕彩畫、潮州花燈、潮州彩瓷、潮陽剪紙以及澄海、揭陽風箏等生活美學。
潮汕分隊的隊員們在本次調研活動中,通過前期充分的知識儲備來指導具體實踐開展的方式,打破自身對傳統非遺技藝傳承的固有認知,為非遺傳承與創新中出一份“膠己人”的綿薄之力。
鄉村要振興,鄉村的文化必須要振興。鄉村對于文化傳承發展的需要,對于構建村民共有精神家園、提高鄉村文明程度、增強村民精神力量的需要,使得非遺的精神價值、文化價值得到凸顯,也使得人們保護傳承發展非遺的意識大大增強,從而為非遺重新顯現生機與活力,連接鄉村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新的重要契機。
在這兩天的調研期間。“就業愛心”服務隊的成員們充分利用數字化媒體技術,結合自身所學所長圍繞鄉村振興與農村產業發展、非遺傳承與鄉村旅游結合,為助力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綻放青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