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縣域農產品品牌化建設的社會實踐報告
一、實踐背景
在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下,縣域農產品產量穩步提升,但“有品質無品牌、有特產無名氣”的問題普遍存在,導致農產品溢價能力弱、市場競爭力不足。沈丘縣作為農業大縣,擁有優質大米、生態果蔬、特色畜禽等農產品,但僅15%實現品牌化銷售,多數農戶仍以“散裝批發”為主,收益微薄。2025年6月,我加入“縣域品牌助農隊”,在該縣開展為期18天的社會實踐,調研農產品品牌化現狀,探索品牌建設路徑。
二、實踐內容
1. 現狀調研:走訪全縣8個鄉鎮的22家農產品合作社、35戶種植大戶,了解到當前縣域農產品品牌化存在三大問題:一是缺乏統一標準,如同一品種大米因種植技術、加工工藝不同,品質參差不齊;二是品牌認知度低,僅“沈丘縣生態米”有局部知名度,其他產品無專屬品牌標識;三是宣傳渠道單一,90%的銷售依賴線下批發市場,線上僅通過零散電商店鋪銷售,無系統品牌推廣。
2. 品牌規劃與賦能:針對調研問題,聯合團隊為2款核心農產品(生態大米、有機番茄)設計品牌形象,包括專屬Logo、包裝標簽(標注產地、種植周期、質檢信息),制定《農產品品質分級標準》,明確“一級品”“二級品”的種植、加工、儲存要求;協助3家合作社完成“綠色食品”認證申請,提升產品市場信任度。
3. 渠道拓展與推廣:線上搭建“沈丘縣特色農產品”微信小程序,整合12家合作社產品,設置“品牌故事”板塊,講述農產品種植背后的生態理念;線下對接市區3家大型超市,開設“沈丘縣優質農產品專柜”,舉辦“品牌品鑒會”,邀請消費者現場試吃,累計達成合作訂單20余萬元;拍攝農產品生長、加工短視頻15條,發布于抖音、視頻號,累計播放量超8萬次,帶動線上咨詢量增長60%。
三、實踐發現
1. 意識與能力雙短板:多數農戶、合作社缺乏品牌意識,認為“只要產品好就能賣出去”,且不懂品牌設計、標準制定、市場推廣等專業知識,難以自主開展品牌建設。
2. 資金與資源不足:品牌認證、包裝設計、宣傳推廣需持續投入,而合作社普遍資金緊張,縣內缺乏專業的品牌服務機構提供支持,導致品牌建設進展緩慢。
3. 產業鏈協同弱:種植、加工、銷售環節脫節,如加工企業未與種植戶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導致原料品質不穩定;銷售端未及時反饋市場需求,種植結構調整滯后,影響品牌產品持續供應。
四、實踐總結
此次實踐幫助縣域農產品初步建立品牌形象,打開了新的銷售渠道,也讓我深刻認識到“品牌化是縣域農產品提質增收的關鍵”。實踐結束后,我們向縣農業農村局提交《沈丘縣農產品品牌化建設建議報告》,提出“建立品牌扶持資金、培育本地品牌服務團隊、推動產業鏈一體化發展”等舉措。
通過這次實踐,我不僅將市場營銷知識應用于實際,更體會到鄉村發展需要“專業力量+在地需求”的深度結合。未來,我將持續關注該縣品牌建設進展,協助對接高校專業資源,助力縣域農產品真正實現“從種得好到賣得好、賣得貴”,為鄉村產業振興貢獻力量。
實踐報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