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審計大學“竹韻芳華”暑期實踐團隊在7月6日至7月12日期間,走進南京民俗博物館,與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抖空竹代表性傳承人孫光輝展開了深度互動與交流,致力于挖掘抖空竹這一傳統技藝背后的文化內涵,推動非遺傳承與保護。
南京民俗博物館坐落于秦淮區中山南路南捕廳甘熙宅第內,是研究、展示、保護南京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業場所。團隊成員們懷揣著對非遺文化的濃厚興趣與敬意,踏入這片充滿歷史韻味的地方,開啟了與抖空竹非遺的邂逅之旅。
孫光輝作為“榮記狗牌竹音堂”第三代傳人,15歲起便跟隨爺爺孫興榮學習空竹技藝,在空竹領域造詣深厚,能將空竹抖出幾十種花樣。活動伊始,孫光輝為團隊成員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抖空竹表演。只見他手中的空竹在細繩的牽引下,上下翻飛、旋轉自如,時而如靈動的飛鳥在空中劃過優美弧線,時而又似乖巧的精靈在指尖翩翩起舞。“猴子爬桿”“炒韭菜”“拉小提琴”“八仙過海”等一系列高難度動作接連上演,精湛的技藝令在場的團隊成員們驚嘆不已,現場掌聲、叫好聲此起彼伏。
表演結束后,孫光輝向團隊成員詳細介紹了抖空竹的歷史淵源。他提到,抖空竹在南京又稱“抖嗡”,其主體空竹由竹木制成,通過線繩抖動使其飛速旋轉并發出聲響,起源于古代“陀螺”,歷經漫長歲月,逐漸演變成獨特的民間玩具與表演藝術。在清代中葉以后,南京夫子廟地區每逢春節,制嗡藝人便會擺攤表演抖空竹并售賣,熱鬧非凡,成為當地過年時的一道獨特景觀。
在制作工藝方面,孫光輝介紹,其手工制作的空竹種類豐富,有單輪空竹、雙輪空竹、高炮空竹、樓子空竹等,最小的8響,最大的36響。而一個小小的空竹,車木制作要歷經78道工序。每年上半年制作零部件,年底才進行組裝。門子需用小刀手工刻制,刻好晾干后上麻,12月再進行鑿孔、車芯子等工序,隨后打“榮記狗牌竹音堂”虎烙印、貼紅紙,最后將空竹放入熬好的骨膠中灌膠,使空竹更加美觀、密封、牢固,發聲也更脆響。同時,“榮記狗牌竹音堂”空竹在制作材料和工藝上有諸多特別之處,如箍緊空竹框子用麻絲而非普通蠟線,表面板子選用輕且易發聲的水花板而非三夾板,哨子手工刻制且分薄厚邊形成進風口,檔用蘆竹制作且大小不一、留有空間,便于空氣摩擦旋轉發聲。
為了讓團隊成員親身體驗抖空竹的魅力,孫光輝耐心地手把手教學。他從最基本的握桿姿勢、抖空竹的發力技巧講起,團隊成員們認真學習,積極嘗試。盡管一開始空竹在手中不聽使喚,但在孫光輝的悉心指導下,不少成員逐漸掌握了要領,成功讓空竹抖動起來,現場洋溢著歡樂的氛圍。
團隊成員們還就抖空竹的傳承現狀與孫光輝進行了深入探討。隨著時代的變遷,機器量產的塑料玩具對傳統竹木空竹市場造成了巨大沖擊,傳統竹木空竹作坊紛紛歇業。然而,孫光輝表示,雖然面臨經營困難,但他依然堅守,絕不能讓這門手藝在自己這一代失傳。近年來,他積極探索創新,將雕刻、燙花、剪貼等手法融入空竹制作,使空竹從單純的玩具升華為藝術品;在抖法上,將舞龍等表演形式融入其中,為傳統抖空竹表演注入新活力。同時,他還走進多所中小學,開展教學活動,希望通過讓孩子們接觸抖空竹,鍛煉他們的手腳協調能力和大腦,讓民俗文化在孩子們心中扎根,培養更多的非遺傳承苗子。
在與孫光輝交流互動的過程中,“竹韻芳華”實踐團隊成員們深受觸動。他們意識到,非遺傳承不僅僅是傳承一項技藝,更是傳承一種文化精神和歷史記憶。團隊成員們紛紛表示,將以此次實踐活動為契機,通過撰寫調研報告、制作宣傳視頻、舉辦校內展覽等多種方式,向更多的人宣傳抖空竹這一非遺文化,為非遺傳承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次南京審計大學“竹韻芳華”暑期實踐團隊與孫光輝的互動交流活動,不僅讓團隊成員們深入了解了抖空竹這一非遺技藝的魅力,更在傳承人與年輕一代之間搭建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希望。相信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像抖空竹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