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東大地、瑯琊山畔,一座千年古城正以其獨特的方式,書寫著傳統與現代交融共生的精彩篇章。滁州,不僅因歐陽修《醉翁亭記》名揚天下,如今更因其對歷史文化街區——遵陽街的創新性保護與活化利用,成為探索文化傳承與城市發展平衡的典范樣本。
近日,我們深入探訪了這條重煥光彩的老街,見證了一條曾經淹沒于時代變遷中的古老街區,如何通過科學的規劃、匠心的修復與創新的運營,蝶變為集歷史深度、文化活力、商業繁榮與社區溫情于一體的“城市會客廳”,走出了一條“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守住歷史的“形”:匠心修復,再現千年古街風貌
遵陽街,得名于曾在此講學的明代大儒王陽明,寄托著“遵循陽明心學”之意。這里曾是津浦鐵路線上的繁華商埠,滁州近代工業的發源地,承載著幾代滁州人的鄉愁記憶。然而,隨著城市發展重心轉移,老街日漸衰敗,基礎設施陳舊,歷史建筑損毀,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2017年起,一場以“修舊如故,修舊如舊”為核心理念的拯救性修復工程全面啟動。項目總投資約3億元,對總建筑面積約5.8萬平方米的街區進行了精細化分類保護:對朱家小樓、胡家大樓等文保單位,嚴格遵循“修舊如故”原則,最大還原歷史原真性;對87間傳統民居,則堅持“修舊如舊”,保留其原有格局與風貌;同時依據歷史記載,科學復建了孟公亭、大東門等標志性建筑,重新梳理了內城河、小沙河水系,恢復了“東郊桃浪”的歷史景觀。
如今,漫步在修葺一新的青石板路上,仿佛穿越時空。古老的街巷肌理清晰可見,厚重的木門、精美的磚雕、斑駁的馬頭墻,無不訴說著往昔的繁華。這場成功的“微創手術”,不僅守住了老街的“形”,更留住了滁州城的“根”與“魂”。
賦活文化的“魂”:非遺賦能,激發傳統內生動力
保護絕非將文化“束之高閣”。遵陽街的非凡之處,在于它讓文化遺產真正“活”了起來,走進了現代生活。
街區創新性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利用進行了有效銜接。通過引入瑯琊酥糖、老東關油茶等50余項本土非遺技藝,打造了“非遺工坊+體驗消費”的特色產業鏈。游客不僅可以品嘗地道的傳統美食,更能親眼目睹、甚至親手參與制作過程,從“旁觀者”變為“體驗者”,深刻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
此外,街區積極利用短視頻、直播等數字化手段,打破地域限制,讓滁州的非遺文化、民俗表演走向更廣闊的天地。這種“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活態傳承模式,不僅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展示舞臺和經濟收益,反哺保護工作,更使非遺文化成為驅動老街可持續發展的“活水源泉”。
培育創新的“果”:產業融合,打造文旅消費新地標
文化的繁榮需要產業的支撐。遵陽街在業態規劃上,摒棄了簡單粗暴的商業化復制,始終堅持文化特色業態占比超過50%,巧妙推動傳統產業提升與現代產業培育齊頭并進。
一方面,支持老字號進行工藝改良和設計創新,提升產品附加值;另一方面,積極培育文旅休閑、創意產業、特色民宿等新業態。曾經的閑置老宅變身為雅致的茶館、書店、文化工作室和精品客棧;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咖啡館、主題餐廳吸引了眾多年輕人駐足。這里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市井煙火氣,又融入了時尚潮流的現代消費體驗,滿足了不同年齡段游客的需求。
據統計,煥新后的遵陽街年接待游客量已超220萬人次,年均舉辦各類文化活動20余場。它已不再是單一功能的觀光點,而是一個能吃、能住、能玩、能購、能學的綜合性文化旅游目的地,成功實現了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統一,為城市注入了澎湃的經濟新動能。
凝聚社區的“心”:和諧共生,構建共建共享新格局
文化的最終落腳點是“人”。遵陽街的更新,始終將“人”的感受放在核心位置。在改造過程中,不僅改善了原住民的生活環境,更通過建立商戶聯盟、居民議事會等平臺,鼓勵大家共同參與街區的管理與決策,將傳統“崇德向善、鄰里互助”的美德融入現代社區治理。
這種“共謀、共建、共管、共享”的模式,極大地增強了社區居民的歸屬感、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形成了和諧有序、風清氣正的社區新風貌,讓老街不僅外表美麗,更充滿了內在的溫暖與活力。
一條街,一座城,一個可借鑒的樣本
滁州遵陽街的成功實踐,為中國無數正處于保護與發展困境中的歷史文化街區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滁州方案”。它證明,保護與發展并非單選題。通過敬畏歷史、科學規劃、創新賦能與人文關懷,完全能夠讓千年文脈在當代城市中延續生機,讓古老街區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提升城市文化自信的強大引擎。
未來,遵陽街將繼續深化其文化內涵,與瑯琊山、清流河等旅游資源聯動,打造更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這座走過千年歲月的古街,正以自信昂揚的姿態,歡迎四海賓朋的到來,親身感受其傳統韻味與現代活力交織的獨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