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學子探秘婺劇《三打白骨精》藝術傳承與創新實踐
來源:葉雨絲/“婺韻身言”暑假社會實踐團/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
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外語系“婺韻身言”暑假社會實踐團赴浙江金華中國婺劇院,在夏日炎炎的暑假開展了“婺劇《三打白骨精》身體敘事與跨文化傳承實踐研究”活動。實踐團通過深度訪談、現場觀摩、實踐體驗等方式,系統探究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特色與當代傳承。
在婺劇院,實踐團成員不僅近距離欣賞到金蟾怪戲服上手繡云紋的華美精致,也細致觀察到唐僧服飾的創新設計——雅致的灰藍色深衣與紅色云紋袈裟相得益彰,使其形象更顯年輕柔和。婺劇的臉譜藝術更是吸收了別的劇種優點,融入了自己的創新設計。如孫悟空的臉譜就融合了以北派京劇為代表的豪邁與以南派越劇為代表的細膩,唐僧則采用“俊扮”的扮相突出其佛性光輝,眉心一點朱砂痣熠熠生生,充分體現出戲曲“以形寫神”的美學智慧。
更讓隊員們深受觸動的是婺劇演員們的敬業精神與藝術創新能力。金箍棒“耍棍花”這樣的高難度動作,離不開演員經年累月的反復練習;臺詞中巧妙融入“Come on baby”等英語詞句,既活躍了現場氣氛,也拉近了與傳統戲曲與年輕觀眾的距離。實踐團成員還親身體驗了“云手”“臺步”等基礎身段訓練,短短幾分鐘的“山膀”姿勢已讓人手臂酸軟,大家由衷感慨“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真正含義。
在總結會上,團隊基于數日的觀察與體驗,提出了編纂《戲曲術語雙語詞典》的構想,計劃將“皮球花”“變臉”等專業術語進行標準化翻譯,并制作了一系列雙語短視頻,希望真正能實現“讓世界看懂婺劇的美”。
這次暑假社會實踐,團隊成員既感受到了以婺劇為代表的古老戲劇的魅力,又深刻意識到不管是什么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需要創新,只有創新的形式符合現代發展的潮流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永遠煥發出不朽的魅力。身為大學生的我們有必要親身實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貢獻力量
實踐報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