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運博物館:歷史遺珍的“法治守護符”踏入淮安漕運博物館,青灰磚瓦間似有千年運河濤聲回蕩。實踐隊成員駐足于《漕運疊翠圖》光影前,講解員訴說著運河往昔:“明清時,全國超三分之二漕糧經此轉運,‘天下糧倉’之名由此而來 。”

在陳列清代漕運船票的展柜前,隊員們發現,票證上的官印、規范漕工職責的條文,皆暗合法治邏輯。“這些看似簡單的管理條文,實則是古代漕運秩序的‘法治基石’。”團隊指導老師、法學院副教授王璐指出,從漕糧運輸的流程規范,到漕工職責的明確劃分,古代通過制度設計保障漕運系統運轉,這與現代法治理念中“規則引領秩序”一脈相承。
實踐隊成員還注意到,博物館內關于漕運倉儲的展示里,防火、防潮等管理規范被細致呈現。“這是古代對公共物資保護的法治實踐。”團隊成員、法學專業學生李悅分析,倉儲管理涉及物資安全、責任劃分,這些規范雖未以“法律”之名呈現,卻發揮著維護社會民生的法治功能,為現代文物保護、文化遺產管理提供了歷史鏡鑒。
蒲菜產業:特色美食的“法治成長記”離開博物館,實踐隊奔赴淮安蒲菜產業基地。在蒲菜田頭,“淮安蒲菜示范基地”的標牌格外醒目。作為運河美食代表,蒲菜曾因易種植、耐儲存,在災荒時成為“抗金菜”“救命菜”,隨運河文化傳播開。如今,地理標志商標成了它的“法治鎧甲”。

“從種植到銷售,法治貫穿全流程。”基地負責人向實踐隊介紹,地理標志保護劃定種植范圍,保障蒲菜品質;商標法護航“淮安蒲菜”品牌,打擊侵權;食品安全法規則規范加工環節,讓這道運河美食走向更廣闊市場。在加工車間,實踐隊看到,從蒲菜清洗、腌制到包裝,每一步都有操作規范,墻上的“食品安全責任制度”“質量追溯流程”,將法治要求細化到生產末梢。
走進蒲菜主題餐廳,廚師長正依據規范烹制“開洋蒲菜”。“食材采購要索票索證,加工過程嚴格控溫,這些‘法治要求’,既是保障食客安全,也是守護蒲菜口碑。”法治讓蒲菜從田間野菜,成長為帶動鄉村振興的“金名片”,目前淮安蒲菜產業年銷售額超億元,帶動超千戶農戶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