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廈門大學“育夢為疆 共繪童心”社會實踐隊奔赴新疆喀什地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通過主題墻繪、美育課堂、產業走訪、入戶調研等方式,把青春力量注入民族團結進步和鄉村振興的一線實踐,在遼闊邊疆書寫出了動人的青春篇章。
(圖1實踐隊于喀什調研合照)
一、田野對話:在“好日子”里觸摸“中國夢”的溫度
(圖2實踐隊成員李炳奐正在對村民進行采訪)
為了解鄉村振興戰略下邊疆村落的真實變遷,實踐隊一行來到英尤木提村,深入居民家中進行訪談交流。當通過翻譯問起近十年的生活變遷時,村民阿力木·吾麥爾大叔眼中閃爍著光芒,激動地比劃著:“腳下的土路變成了寬敞的柏油路,晚上村里亮起了太陽能路燈,以前的土坯房也變成了嶄新的安居富民房!”。這些帶著泥土氣息和生活溫度的樸實話語,讓“鄉村振興”和“中國夢”不再是遙遠的概念,而是大叔眼中實實在在的光和心中穩穩的幸福。“以前我們只在新聞里看鄉村振興的宏大敘事,今天坐在這里,才真正觸摸到了它的肌理和溫度,”實踐隊員李炳奐在筆記中寫道。
二、美育深耕:用藝術種子點亮邊疆家園
(圖3實踐隊員在布藝拼貼課上教當地的小孩)
這份帶著溫度的感動,化作了實踐隊將美育種子播撒在邊疆大地的堅定決心。團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核心,精心設計了“紙板樂器、布藝拼貼、盤子畫、傳統剪紙”四堂體驗課。他們將課程濃縮為一句響亮的主題——“用雙手剪貼中國夢,用和聲奏響一家親”,旨在讓孩子們在動手創作的樂趣中,潛移默化地種下民族團結的種子。
(圖4繪畫課上孩子畫下的中國夢)
美育的成果不僅呈現在課堂,更綻放在村莊的公共空間里。在英尤木提村村民活動中心,“童心繪家鄉”作品展順利揭幕,孩子們創作的石榴紙雕與“連心盤”交相輝映,成為連通家校、匯聚民心的新紐帶。與此同時,一幅由實踐隊與當地學生攜手繪制的《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主題墻畫也在社區中心徐徐展開。畫面以象征56個民族緊密團結的石榴為主體,不僅美化了村容村貌,更成為一個沉浸式的民族團結教育載體,讓青春播撒的美育種子在邊疆大地持續萌發。
三、薪火相傳:在深度探訪中感悟援疆精神與青春使命
(圖5 實踐隊員們正在聆聽銀齡教授講述教學經歷)
此次實踐不僅是青春的歷練,更是一場精神的尋根與傳承。與援疆教師座談時,兩位“銀齡”教授的故事讓隊員們深受觸動:化學化工學院黃傳敬教授不滿足于“簡單授課”,正著手籌建科研平臺,篤定要“把論文寫在邊疆大地上”,以填補當地科研空白;生命科學學院劉潤忠教授將三十年的寶貴經驗傾囊相授,反復強調:“援疆不是輸血,而是要幫助這里培育自身的‘造血能力’。”
(圖6實踐隊成員在喀什大學思政教育基地參觀學習)
為了更立體地認知這份“教育戍邊”精神背后的土地,實踐隊還走訪了喀什大學的思政教育基地、黃胄藝術研究院和自然資源博物館。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喀什篇章,到充滿民族風情的藝術作品,再到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稟賦,這些探訪讓隊員們對喀什的文化底蘊與發展成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前輩們的“銀發智慧”與這片土地的深厚底蘊,共同點燃了隊員們的“青春創意”。
四、薪火相傳:從“銀發智慧”到“青春接力”的新篇章
座談會后,廈門大學創意與創新學院的師生們明確了接力的方向:將依托新聘任的合作導師,與喀什大學共同推動設計課程改革,系統性地將新疆的文化元素融入教學;未來還將組織“非遺進課堂”、“鄉土IP創研”等一系列活動,計劃用“數字賦能+設計驅動”的模式,為邊疆的教育沃土輸送新的養分。這正是廈大學子們將個人理想融入中國夢,讓專業所學深植西部大地的生動實踐。
(圖7實踐隊成員在英吾斯坦鄉英尤木提村的田壟上)
“實踐隊員張芷瑄在日記中這樣寫道:“當村民口中的‘好日子’成為‘中國夢’最生動的注腳,當孩子們的畫筆成為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紐帶,當‘銀發’教授的堅守成為我們‘青絲’一代前行的燈塔時,我才真正讀懂,青春最美的模樣,就是與祖國和人民的需要同頻共振。”
從入戶訪談的田野對話,到美育課堂的童心共繪,再到援疆座談的精神傳承,我們跨越的不僅是地理的距離,更是從課本到現實的認知鴻溝,”帶隊老師王吉峰在總結中說道,“我們欣喜地看到,‘鄉村振興’、‘民族團結’這些宏大敘事,在實踐中化為了同學們眼中具象的感動和肩上自覺的擔當,這正是‘行走的思政課’的真諦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