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9時,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詩韻探行,雅句傳薪"實踐團隊在宿遷市沭陽縣城南社區活動室開展詩詞航天主題活動。活動覆蓋了32名五年級學生,通過詩詞解析與航天模型制作提升兒童科學文化素養,探索我國古典文化的點點星辰,鑄就成長的燦燦榮光。
團隊成員寓情于景,先從墻上的星空圖開始,孩子們一個個踮起腳圍在畫旁細細聽著隊員溫柔的講解。當指尖劃過“北斗七星”時一個小男孩突然喊道:“李白說的‘手可摘星辰’指的是不是北斗七星?”團員們就著這個疑問開啟了第一課——從《夜宿山寺》中感受點點星辰,接以《十五夜望月》描繪一輪輪月影;由星到月探索古人對航天的理解與隱秘的期盼。第二課由李賀夜游月宮的《夢天》開始,展現其對仙界的向往與疏離感,而“玉輪軋露濕團光”又與現代的月球車遙相呼應;孩子們看著手中的航天模型,感受著詩人心中的月球世界。
詩韻文化——古今遙相望,串起童心夢
這堂語文課伊始,團隊成員們正準備手持詩稿解析“危樓”的高遠意境。當PPT展示出詩中插畫——青磚小樓刺破云層、樓頂似與星子相接時,后排的金同學突然舉著自制紙火箭走上前:“老師,這樓該裝推進器才對!”他將歪扭的紙火箭粘在畫中樓尖,原本抽象的“百尺”高度,瞬間有了具象的表達。隨后的“詩句猜動作”環節,更讓課堂成了生動的“活劇場”,有學生伸直手臂在半空輕掠,模擬“摘星辰”的姿態;有學生抿唇蹙眉,讓同伴猜測“不敢高聲語”的深意。孩子們用肢體語言拆解詩句,讓千年前的文字有了靈動的生命力。
授課隊員表示:“孩子們的奇思妙想像投入湖面的石子,蕩開了課堂的漣漪。”,她索性放下預設提綱,引導學生們為“危樓”添新景。金同學給樓側畫上螺旋槳,說“這樣摘星星更方便”,幾個孩子在插畫云層里畫滿小飛船,要“接天上人來做客”,戚同學則指著塔吊頂端的警示燈,即興吟出“塔吊高千尺,能觸天邊燈”。

城南社區小朋友在上語文課 曹詩苒供圖
這堂沒有“標準答案”的語文課,讓古詩走出了書本。當孩子們用畫筆、話語和奔跑的身影觸碰文字時,詩里的星子不僅落在了他們眼里,更在心底扎下了對傳統與生活的熱愛之根。
寓教于樂——天路傳情,詩韻航天
活動現場,長桌被各式航天模型占據,演示屏上“玉兔號”月球車影像與李賀《夢天》中“玉輪軋露”的詩句相鄰呈現。孩子們凝視月面車轍時,紛紛聯想:“這是玉輪在趕路吧?”“它定聞到桂花香了!”
傳聲筒互動環節更添意趣:紙杯與棉線連成的裝置里,既有同伴笑語,更有孩童吟誦“舉杯邀明月”,另一端便應“嫦娥姐姐收到啦”。陽光流淌過頭頂的航天海報,海報中火箭沖破云層,而孩子們手中的紙杯,仿佛真的承載著跨時空對話。隨后,孩子們提議給“玉兔號”寫“星際信”。他們圍坐桌前,有的描摹月面紋路,稱要告知古人“玉輪上有我們的車轍”;有的摘抄“小時不識月”等詩句,盼“玉輪”銘記;扎羊角辮的小姑娘將桂花畫貼在信封,穿藍外套的男孩則畫火箭作信尾,盼回信速達。

進行傳聲筒實驗 曹詩苒供圖
活動結束時,孩子們把這些信折成紙飛機,從活動室窗口放飛。社區工作人員反饋:"活動后兒童借閱航天書籍增長40%。"團隊統計顯示,32名參與者中28人完成融合詩詞與航天的創作,其中15份作品自主設計火箭模型。這或許就是傳承的本真——并非單純銘記詩句,而是讓詩中流轉的星辰,真正落入當下的生活肌理,在孩子們心間悄然播下種子,靜待其在探索與感悟中自然生長,在詩韻與童心的碰撞中激蕩起教育的溫度。(記者 曹詩苒 通訊員 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