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八珍湯,承載著傅山醫學智慧與晉地藥膳文化。2025年7月9日,山西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學院“岐黃傳薪”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隊走進中華老字號清和元,圍繞這一非遺項目展開專題調研,探尋傳統養生智慧與大健康產業的融合路徑,助力非遺藥膳在當代的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
在清和元的非遺傳承基地,團隊深入溯源八珍湯的非遺脈絡。據傳承人介紹,這道源于明末清初醫學家傅山的藥膳,因“氣血雙補”的獨特功效和百年不變的炮制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隊員們現場觀摩了非遺技藝的完整流程:從當歸、川芎等八味道地藥材的嚴苛揀選,到遵循傅山“君臣佐使”理論的精準配伍,再到傳統砂鍋慢燉的火候把控,每一步都延續著非遺技藝的核心精髓。同時,當地通過非遺申報、文化展廳建設、傳承人培養等舉措,讓這一古老藥膳的文化基因得以延續,隊員們深刻感受到非遺背后“藥食同源”的歷史厚度與人文溫度。

圍繞非遺傳承的守正創新,該團隊在清和元門店與前來品嘗八珍湯的市民們圍坐交流。老太原人王師傅說:“咱就認傅山傳下的老方子,藥材地道、砂鍋慢燉,這才是非遺八珍湯的魂,不能變!”還有市民分享了參與“非遺進社區”活動的經歷:“通過藥膳講堂知道了自己體質適合喝八珍湯,這非遺不僅是文化,更是實實在在的養生幫手。”大家的討論讓隊員們明白,非遺傳承既要守住老祖宗的智慧根脈,也要順著時代需求創新,才能讓八珍湯這一非遺項目真正“活”起來。


此次調研讓岐黃傳薪隊清晰認識到,非遺八珍湯不僅是一道藥膳,更是中醫養生文化的活態傳承。下一步,山西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學院將聯合清和元等單位,推動非遺技藝進校園、進社區,通過校地合作開發非遺康養課程、數字化保護非遺技藝,讓這一承載著傅山智慧的非遺項目,在當代大健康產業中綻放更持久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