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我們走進武漢市洪山區楊春湖社區,用腳步丈量這片正在重獲新生的水域。曾經的黑臭水體,如今已蛻變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湖水清澈見底,岸邊綠樹成蔭,白鷺時而掠過水面,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正在這里徐徐展開。

在楊春湖公園,我們遇到了正在散步的阿姨。她熱情地告訴我們:"以前夏天根本不敢來楊春湖附近,現在每天沿湖散步成了習慣。"這樣的轉變,源于近年來持續的水環境治理。洪山區水務局的數據顯示,楊春湖水質已從劣Ⅴ類提升至穩定Ⅳ類,部分區域甚至達到Ⅲ類標準。湖水變清了,魚群回來了,鳥類也增加了近30%,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正在形成。

然而,在欣喜于環境改善的同時,我們也聽到了居民們的真實心聲。"公園這么大,廁所卻很難找。"李大媽的抱怨道出了公共服務設施的不足。通過發問卷,我們發現超過50%的居民反映公園公廁數量不足、位置隱蔽。更讓人困擾的是,70%的受訪者表示,夏季蚊蟲叮咬問題嚴重,現有的消殺措施效果有限。

在走訪周邊商戶時,老板的一番話讓我們深思:"環境變好了是好事,但單靠這個還不足以帶動經濟發展。"確實,雖然楊春湖的治理提升了區域形象,房價也有所上漲,但就業崗位不足、商業配套欠缺等問題依然制約著社區的全面發展。這提醒我們,生態治理必須與經濟發展協同推進,才能真正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在洪山區水務與湖泊局,工作人員向我們詳細介紹了楊春湖治理的"秘訣"。"河湖長不是掛個名,而是要實實在在解決問題。"通過建立街道、社區、民間三級河湖長聯動機制,配合"楊春湖隨手拍"微信平臺,實現了問題快速響應、及時處理。更令人振奮的是,這里探索出的治理經驗正在為其他湖泊治理提供借鑒,真正體現了"因地制宜、一湖一策"的治理智慧。
夕陽西下,我們與社區居民圍坐在湖濱廣場。望著波光粼粼的湖面,聽著大家暢談對未來的期待,我們深深體會到: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楊春湖的變遷,正是生態文明思想在基層實踐的生動寫照。從黑臭水體到生態明珠,這里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一定能走出一條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綠色發展之路。

這篇調研報告不僅記錄了一個湖泊的重生,更見證了綠色發展理念如何真正造福于民。我們相信,隨著治理的持續深入,楊春湖必將成為武漢又一張靚麗的生態名片,為更多地區的環境治理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寶貴經驗。(供稿人:華中科技大學 楊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