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I+教育的未來之城
在安徽合肥,一個初中生的晚間學習場景或許正悄然定義著教育的未來。書桌上,不再是堆積如山的草稿紙和參考書,取而代GST的是一臺平板電腦和一支智能筆。當一道復雜的數學題讓他陷入困境時,他沒有習慣性地求助父母,而是用筆尖輕點屏幕。幾秒鐘內,AI錯題本不僅收錄了這道題,還推送了三個不同切入點的解題思路視頻,并生成了兩道結構相似但數值不同的變式題。這一個體的體驗,并非科幻電影的片段,而是人工智能技術滲透日常學習的真實寫照。其背后,是一場席卷全國的系統性教育變革。
作為中國首個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和“中國AI之都”,合肥在推動“AI+教育”的融合上,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本地AI巨頭如科大訊飛、網易有道等企業,與地方政府及各級學校形成了緊密的“產學研政”合作生態,為前沿技術的快速落地與迭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這種共生關系,使得合肥的智慧教育探索,尤其是以瑤海區為代表的先行區實踐,成為了觀察中國教育數字化戰略的絕佳窗口。
本次深度探訪將聚焦于合肥基礎教育體系的三個關鍵節點——合肥市和平小學東校、合肥育英中學與合肥市第五中學。通過對小學、初中、高中三個不同學段的觀察,本報告旨在揭示人工智能技術如何根據各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與發展需求,進行差異化、特色化的應用,并最終結合國家頂層設計,展望中國未來學校的智慧發展前景。
二、新校藍圖(合肥市和平小學東校)
對于小學階段的智慧教育而言,堅實的物理基礎是所有應用得以展開的前提。合肥市和平小學東校的新校區建設(2021-2023年)本身就是一次面向未來的智慧化升級。其規劃藍圖明確提出,校園將全面配備智慧課堂、電子班牌、校園一卡通、錄播教室等現代化設施,旨在構建一個集智慧教學、智慧生活、智慧文化于一體的“高科技、高品質”校園環境。這表明,在基礎教育的起點,智慧化的頂層設計已不再是“錦上添花”的點綴,而是構建支持未來泛在學習應用的“新基建”。

和平東校校園外景圖 劉欣楠通訊員攝
三、寓教于樂
在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級,AI的應用策略核心是“無感”與“趣味化”,避免技術本身成為學習的負擔。其首要目標是激發與呵護學生的好奇心,而非生硬地灌輸知識。
針對6-12歲這一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引入AI口語評測與陪練系統顯得尤為重要。這類工具,如科大訊飛和有道提供的服務,能夠通過智能語音技術,對學生的英語或普通話發音進行實時、多維度的評測和糾錯,并以游戲化的闖關模式鼓勵孩子大膽開口,有效克服在眾人面前發言的羞澀感。
增強現實(AR)技術能將課本中平面的、抽象的知識“活化”。學生只需用平板電腦掃描課本上的動植物圖片,屏幕上即可呈現出可360度旋轉、互動的3D模型。在科學課上,學生可以“親手”搭建電路,或觀察種子萌發的過程,這種沉浸式體驗將抽象概念具象化,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和學習興趣。
四、看不見的守護
除了學業啟蒙,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與校園安全是小學教育的重中之重。AI技術正在成為一名“看不見”的守護者。
響應國家對學生體質健康的日益重視,“一體化智慧操場”解決方案應運而生。通過部署在操場周圍的AI視覺識別攝像頭,系統可以無感、精準地完成立定跳遠、仰臥起坐、多人跳繩等體育項目的測評,其精度甚至能滿足中考要求。這不僅將體育老師從繁瑣的記錄與統計工作中解放出來,更重要的是,系統能夠持續追蹤每個學生的運動數據,形成個人體質健康檔案,為開具個性化的“運動處方”提供科學依據。
AI視頻分析技術在校園安全領域的應用已相當成熟。它能夠實現訪客無感入校、實時監測重點區域的人群密度、并對跌倒、攀爬等危險行為進行自動預警,為孩子們構筑起一道全天候的安全防線。
五、技術的溫度
在小學階段,AI的最大價值并非“教知識”,而是“育興趣”與“保健康”。技術的應用應該是溫暖的、輔助性的,其目的是放大優秀教師的教育能力,而非取而代之。例如,和平小學東校以“蒲公英·種子”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強調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AI技術完全可以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有力工具:用AI輔助生成美術創意、記錄勞動教育過程中的點滴成長、分析音樂課上的節奏掌握情況。評價小學智慧教育的成效,不應看學校部署了多少套昂貴的系統,而應看學生是否因此更熱愛學習、更健康活潑、更富于創造力。成功的關鍵,在于將技術巧妙地融入到優秀的教育理念之中,做到“潤物細無聲”。

隨機采訪小學生關于校園AI的情況 同伴鄭彥博攝
六、展望未來
中國的智慧教育發展,是一場典型的、由頂層設計強力驅動的系統性變革。梳理國家層面的關鍵政策文件,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從基礎建設到深度融合、再到智能引領的戰略演進路徑。
中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經歷了從以“三通兩平臺”(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和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為標志的基礎設施建設階段,到強調“應用驅動”和“融合創新”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再到當前以5G、人工智能、大數據為核心,旨在“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教育新基建”時代。政策的導向日益清晰,目標愈發聚焦于通過技術賦能教育教學的本質變革。
2024年出臺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和深入實施的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為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的智慧教育發展定下了總基調。其核心原則是“應用為王、服務至上”,明確強調要以服務師生、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以深度、有效的應用來引領變革,避免為技術而技術。
教育部對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舉措。要求構建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并根據不同學段的特點分層實施:小學階段側重“感知體驗”,初中階段側重“理解應用”,高中階段則側重“項目創作和前沿應用”。最終目標是在2030年前,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