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埂間書寫青春答卷
七月的驕陽炙烤著大地,卻擋不住我們“星火”實踐團奔赴鄉村的腳步。為響應“三下鄉”號召,我們一行15人來到了XX縣XX村,用7天時間扎根基層,在服務中解鎖鄉村的多元面貌,在實踐里踐行青年的責任擔當。
初到村莊,錯落的稻田與嶄新的光伏板相映成趣,讓我們直觀感受到鄉村振興的鮮活脈搏。放下行李后,我們第一時間與村支書座談,了解到村里雖依托特色水稻實現了增收,但存在農產品銷路窄、老人孩子缺乏陪伴等問題。據此,我們迅速分工,開啟“科技助農+溫情服務”雙軌行動。
在田間地頭,我們化身“農技小助手”。針對村民反映的水稻病蟲害識別難問題,農業專業的同學帶著自制的“病蟲害圖譜手冊”,逐戶上門講解。遇到不識字的老人,我們就蹲在田埂上,對照葉片上的斑點現場演示;同時,我們還幫農戶注冊電商平臺賬號,手把手教他們拍攝稻谷生長視頻、編輯產品介紹。當看到村民李大叔的第一條帶貨視頻獲得50多個點贊時,他黝黑的臉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那一刻,我們真切體會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意義。
在村小學的教室里,我們又成了“臨時老師”。村里大多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外務工,我們便開設了“趣味課堂”:教孩子們用彩紙折出家鄉的稻田,用畫筆描繪心中的未來;還組織了安全知識小競賽,從防溺水到防詐騙,用生動的案例讓知識深入人心。離別那天,小女孩萌萌把親手畫的“我們的合照”塞到我手里,小聲說“姐姐還會來嗎”,眼眶瞬間濕潤——原來,短暫的陪伴也能留下綿長的溫暖。
7天的三下鄉之旅轉瞬即逝,卻在我們心中刻下了深刻的印記。我們不再是象牙塔里的“旁觀者”,而是真正走進鄉村、服務鄉村的“參與者”。看著田埂上沉甸甸的稻穗,聽著孩子們清脆的笑聲,我們更加明白:青年的成長,從來都與祖國的發展同頻共振;鄉村的未來,需要更多人帶著熱情與本領,扎根沃土、接續奮斗。這份在田埂間收獲的感動與成長,終將成為我們青春最珍貴的答卷。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