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暖銀齡,智護夕陽:馬鞍山陽光養老院墻繪里的溫情故事
當青春的畫筆邂逅歲月的痕跡,一場關于記憶、陪伴與生命的對話在馬鞍山陽光養老院悄然展開。近日,皖江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藝暖銀齡,智護夕陽”團隊走進這家養老院,以墻面為畫布,用色彩重構公共空間,為老人們繪制出一幅幅充滿溫情與回憶的畫卷。


鐫刻歲月,喚醒記憶
走進馬鞍山陽光養老院,主樓西側那面二十米長的斑駁墻面格外引人注目。這面因常年風雨侵蝕而形成的獨特肌理墻面,仿佛一部未被言說的歲月史,靜靜地訴說著過往的故事。“藝暖銀齡,智護夕陽”團隊的成員們深知,這面墻不僅僅是裝飾的載體,更是連接老人們情感與記憶的橋梁。
因此,在創作初期,他們并未急于動筆,而是花費了三天時間進行田野調查,深入挖掘在地性素材。隊員們走訪了17位常住老人,收集到了53件珍貴的老物件與口述史,從1958年馬鞍山鋼鐵廠的工作證到1972年雨山湖公園的門票,再到1985年解放路百貨大樓的購物發票,每一件物品都承載著老人們的青春與回憶。
在色彩選擇上,團隊摒棄了過于鮮亮的現代色系,轉而采用赭石、群青等具有復古質感的顏料,既貼合了老年人的視覺習慣,又呼應了老照片的色調。構圖上,老馬鞍山街景與當代養老院生活場景并置,形成跨越時空的視覺對話。南墻三米見方的區域,特意繪制了老人下棋、澆花、拉二胡的日常場景,這些熟悉的生活片段大大降低了審美距離,讓老人們倍感親切。
知識逆流,情感共鳴
墻繪創作過程中,一個獨特的情感互動場域逐漸形成。原本只是觀察者的老人們,在第一桶鈦白顏料覆蓋墻面斑駁痕跡的那一刻起,逐漸轉化為參與者、指導者與受益者。美術專業的大學生雖掌握繪畫技巧,卻在歷史細節上頻頻向老人請教。
繪制煉鋼場景時,曾為鋼鐵工人的周爺爺耐心糾正了熔爐結構的錯誤;表現紡織廠車間時,王奶奶詳細描述了老式織布機的運作原理。這種知識傳遞的反轉,消解了傳統代際關系中的權威梯度,形成了平等的交流語境。
日常互動中,護工小陳每日送來的綠豆湯被畫成南墻角落的靜物;張爺爺指導下棋的場景轉化為畫面中觀棋者的形象;劉奶奶照料的月季花成為墻面左下角的點睛之筆。

這些從生活中提煉的藝術元素,使墻繪不僅是觀賞性作品,更是日常生活的鏡像呈現,讓老人們在畫面中看到了自己的存在價值。當老人們在墻面上看到熟悉的街景、工作場景與生活片段時,沉睡的記憶被瞬間喚醒。周爺爺在看到煉鋼工人畫像時哼起了《咱們工人有力量》,引發了在場老人的集體合唱;張奶奶看到解放路百貨大樓的畫面時,講述了在此購買第一條的確良裙子的往事。這些即時產生的情感共鳴,通過視覺符號被永久定格在墻面上,成為集體記憶的錨點。
空間改造,責任培育
這場墻繪實踐,超越了單純的志愿服務范疇,在空間改造、代際融合與社會認知層面產生了多重價值。物理空間的情感激活是最直觀的改變。原本斑駁單調的墻面,如今轉化為承載集體記憶的“會說話的空間”。陽光養老院的護工反饋,墻繪完成后,老人在戶外活動的時間平均增加了47分鐘,南墻附近成為新的社交聚集點,下棋、聊天的老人數量顯著增多。空間的情感屬性被激活后,養老院的物理環境從單純的居住場所升級為具有精神慰藉功能的情感共同體。
對于參與實踐的大學生而言,這次活動不僅是一次藝術創作的機會,更是一次深刻的社會責任教育。物理系學生在搭建腳手架時發展出了安全意識,美術系學生為貼合老人視覺需求不斷調整色彩方案,這些都體現了青年群體對社會需求的回應能力。這種實踐教育比課堂講授更能培育責任意識與共情能力。
此外,墻繪實踐還探索了養老服務的藝術化路徑。相較于物質層面的養老保障,老年人對情感聯結、價值認同的需求更為迫切。陽光養老院后續開展的“墻面故事分享會”,正是以墻繪為媒介,持續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這種模式為藝術養老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經驗。



當最后一道金色顏料寫下“歲月不敗溫情”時,這場墻繪實踐已超越了藝術創作的范疇。它用色彩重構了空間,用溫情聯結了代際,更在時光流轉中留下了溫暖而持久的印記。大學生三下鄉的意義,或許正在于用年輕的視角重新發現平凡空間中的情感價值,讓藝術成為連接不同生命階段的紐帶。
編輯人:王秀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