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野間讀懂“民生”二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曾在課本上讀到的句子,直到這個夏天,才在XX鎮XX村的實踐中真正讀懂。作為高校“暖陽”三下鄉實踐團的一員,我和隊友們帶著好奇與熱忱走進鄉村,用腳步丈量土地,用行動貼近民生,在7天的時光里,收獲了課本之外最生動的“成長課”。
我們的第一站是村里的便民服務中心。村主任告訴我們,村里老人多,不少人不會用智能手機,連醫保繳費、養老金查詢都成了難題。得知這一情況,我們立刻在服務中心門口擺起了“便民服務崗”,用提前準備好的“圖文指南”,一對一教老人操作。72歲的張奶奶一開始總說“學不會”,我握著她布滿老繭的手,一步步幫她點開APP、輸入密碼,當看到屏幕上“繳費成功”的提示時,張奶奶拉著我的手不停道謝:“以后再也不用麻煩孩子跑回來了!”原來,民生小事,對村民來說都是心頭大事;我們看似簡單的幫助,卻能切實解決他們的難題。
除了便民服務,我們還把目光投向了村里的特色產業——手工竹編。村里的竹編手藝已有幾十年歷史,但年輕人大多外出,手藝面臨失傳,產品也因缺乏宣傳而滯銷。我們決定幫竹編藝人“搭把手”:專業是新媒體的同學負責拍攝竹編制作過程,剪輯成短視頻發布到社交平臺;設計專業的同學則結合現代審美,幫藝人改良產品樣式,把傳統竹籃變成了時尚的收納盒、裝飾品。當看到短視頻獲得上千播放量,還有網友留言“想買”時,竹編藝人陳師傅激動地說:“沒想到老手藝還能這么‘潮’!”那一刻,我們意識到,鄉村的傳統文化并非“過時的符號”,只要用對方法,就能讓它們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實踐的最后一天,我們和村民們一起在村口的廣場上舉辦了“聯歡晚會”。村民們帶來了自編的廣場舞,我們則表演了合唱和小品,歡聲笑語回蕩在夜空。看著村民們臉上真摯的笑容,我忽然明白,三下鄉的意義不僅是“我們為鄉村做了什么”,更是“鄉村教會了我們什么”——它讓我們懂得,民生不是抽象的詞匯,而是老人繳費時的安心,是手藝人對傳承的期盼,是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也讓我們看清,青年的價值,在于把所學所長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力量,在助力他人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成長。
離開鄉村時,車窗外的風景緩緩后退,但心中的感動與思考卻愈發清晰。這次三下鄉之旅,不僅是一次實踐,更是一次“扎根”——扎根在民生的土壤里,讀懂了責任與擔當;扎根在鄉村的大地上,看到了希望與未來。未來,我們會帶著這份收獲繼續前行,用青春的力量,為更多地方帶去溫暖與光亮。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