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激活齊文化時代生命力,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融合路徑,7月18日,山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齊韻·拾光”社會實踐團的11名成員,走進淄博市齊文化博物館,開啟一場以“解鎖齊文化傳承新方式”為主題的實踐行動。活動以文物研學為基礎、科技體驗為亮點、專業輸出為目標,在沉浸式探索中尋找傳統文化“活起來”的答案。

(李晗靜 攝)

(趙永梅 攝)
實踐團首先在齊文化博物館“海岱齊風”展廳展開調研,重點研習了戰國銅車馬、齊刀幣等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隊員們結合自身外語專業優勢,詳細記錄文物術語的英文表達,為后續編寫雙語導覽手冊積累素材,同時也對齊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脈絡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李姝雅 攝)
在博物館的VR體驗區,實踐團成員深度體驗了沉浸式科技項目。佩戴虛擬眼鏡后,他們不僅“穿越”至齊國故城,直觀感受稷下學宮的百家爭鳴景象,還進入了栩栩如生的海洋世界——眼前是搖曳的珊瑚、穿梭的魚群,模擬出真實的海洋環境;同時,眼鏡同步講解著各類海洋生物的習性、海洋生態系統等專業知識,讓成員們在沉浸中收獲新知。
(李晗靜 攝)
此外,體驗區的機器狗也頗為吸睛,它靈活移動,時而配合演示文物相關場景,時而與成員們互動,為科技體驗增添了更多趣味與活力。這一系列體驗讓團隊成員對“文化+科技”的融合模式有了更立體的理解。


(趙永梅 攝)
調研過程中,實踐團發現,齊文化博物館通過文物陳列與科技互動相結合的方式,既保留了歷史的厚重感,又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這種創新模式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思路。團隊成員通過實地觀察和記錄,進一步梳理了齊文化中“變革、開放、務實”的精神內核在當代的體現。

(劉傳沛 攝)

(劉傳沛 攝)
此次實踐活動,不僅讓“齊韻·拾光”社會實踐團成員深入接觸了齊文化的豐富內涵,更通過多樣化的實踐形式,探索出“專業賦能+科技助力”的文化傳承新路徑。這為青年學子參與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提供了實踐范例,也為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貢獻了青春力量。
(撰稿:范曉宇,孫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