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山閩水物化新”:老房子里辦新書院 ——福安愛故鄉書院繆光華專訪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西部之窗協會2025年福建支教團
7月的閩東山谷,蟬鳴陣陣。走進福安市溪潭鎮廉明社區(洪口村),一座古厝里傳來孩子們的朗朗讀書聲。這里曾是繆氏古宅,現如今掛上了福建省鄉村“復興少年宮”的牌匾。旁邊的魯班工坊里刨花飄香,福娃劇場中童聲合唱,一樓的教室里,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的志愿者老師們正帶著鄉村留守兒童們開始新一天的夏令營課程。
2015年,繆光華老師提前退休回到家鄉,經實地走訪調研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缺乏良好基礎教育和藝術教育資源,留守村民也缺少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生活。于是,繆光華老師自籌資金,下定決心把破敗的祖宅改造成集兒童教育、非遺傳承、圖書閱讀于一體的鄉村公共文化空間——愛故鄉書院,迄今已滾動運行七年。書院以社區為根、以文化為紐帶、以教育為支點,男女老少齊上陣,把鄉土優秀文化做成書院課程,把公益慈善做成產業,成為全國鄉村文化振興的新范式。
01 老宅新生
洪口村的繆氏宗祠和老宅歷經風雨和“破四舊”的沖擊,一度淪為柴房。繆光華卻看到另一種可能:“祠堂是中國人靈魂的棲息地,為什么不能讓它成為孩子的課堂?”2018年,他帶領當地村民開始修復老宅,保留“四水歸堂”的天井格局,將正廳改為劇場,廂房改成木工坊、茶藝室等等。繆光華說:“我們不是在復舊,而是在創新。”
02 “低成本”少年宮
2021年,中央文明辦啟動鄉村“復興少年宮”建設工程,洪口村愛故鄉書院成為福建省首批掛牌點。與城市少年宮不同,這里沒有昂貴的科技館,卻有“修舊如舊”的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群,少年宮以兩座書院為核心,還有福娃劇場、魯班工坊(木工坊)、神農工坊(畬藥盆景工坊)、陶藝工坊、鄉村美育中心等多個空間。
“我們花300萬做的事,城市少年宮可能要3000萬。”繆光華說。更重要的是,這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鄉村“空心化”難題——外出務工的父母把孩子送回農村,一些年輕人為了內心的“鄉愁”選擇留在村里,來到書院志愿為孩子們提供多彩的課程,書院成了課后生動活潑的“第二課堂”。
03 讓鄉土文化自己“造血”
洪口村的嘗試遠不止于此。繆光華曾提出“文化政治”理念:以社區力量為紐帶,把高校師生、新鄉賢、村民擰成一股繩,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西部之窗協會大學生支教團已連續5年在此開展夏令營活動,繆老師也會帶領村民做社區營造,一些考上大學的在村青年也會回到書院當志愿者老師。
“文化不是陳列品,要能當飯吃。”繆老師想以愛故鄉書院為帶動力量推動文化振興的同時,利用好各類手工工坊,增加周邊村民副業收入,大力發展鄉土文化產業,實現產業振興。
04 打造公益慈善小鎮
愛故鄉書院正努力匯聚多方公益資源,與各高校形成合作,高校志愿者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書院的孩子們提供較為專業的課程。
村鎮正積極探索整合周邊村落的閑置古厝,串聯書院、手工作坊、生態農場,引進社會企業,期望開發鄉村文創、自然研學課程與康養民宿;為返鄉青年、新鄉賢提供低成本住宿,建設“公益+產業+社區”可持續發展的公益慈善生態小鎮。
05 鄉村振興需要“在地智慧”
“洪口村的實踐,破解了鄉村文化振興的三大難題:錢從哪來?人怎么用?文化如何可持續?”關鍵就在于把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活的產業”,而非依賴外部“輸血”。
暮色中,孩子們排著隊,把寫有“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紙飛機放飛——這是他們的作品,也是這個千年村落的新圖騰。
正如繆光華所說:“復興不是回到過去,而是讓過去照亮未來。”在洪口村,一座老宅的重生,或許正是中國鄉村文化振興的縮影。
我們要讓愛與知識回到故鄉。祠堂以前是祭祖的地方,現在是育人的場所;以前是血緣的紐帶,現在成了鄉村振興的支點。只要文化在,鄉村就不會空心。
供稿|羅怡霖、汪卓、包力格
圖片|楊子豪、吳星月、王佳琦、王明策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西部之窗協會2025年福建支教團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