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實踐團踏上了禮泉縣袁家村的青石板路。這座藏在咸陽北部的村落,不僅以關中民俗聞名,更藏著皮質工藝、鼻煙制作、傳統紡織三項瀕臨失傳的老手藝。一天的走訪里,指尖劃過的皮革紋理、鼻尖縈繞的草木香氣、耳畔紡織機的咿呀聲,都在訴說著非遺傳承的故事。
一、老皮匠的“千錘百煉” 走進村口的“德順皮坊”,38歲的趙師傅正坐在小馬扎上,手里的錐子在牛皮上穿梭。“這手藝,我從16歲跟著父親學,現在年輕人不愛干嘍。”他舉起一塊剛鞣制好的牛皮,陽光透過窗欞,在皮革表面映出細密的毛孔。
趙師傅告訴我們,皮質工藝的精髓在“鞣”與“縫”。鞣制時要用槐樹葉、皂角水反復浸泡四十天,讓生皮變柔軟;縫制時不用膠水,全靠錐子扎孔、麻線穿梭,“以前村里男人都得會這手藝,馬鞍、皮箱、甚至小孩的虎頭鞋,全是皮做的。”
圖為趙師傅在給牛皮打孔。張遠卓 供圖
我們試著學打孔,錐子剛碰到牛皮就歪了方向。趙師傅笑著接過工具:“力道要勻,就像你們讀書,急不得。”他說,前兩年村里辦了非遺工坊,有年輕人來學,但大多熬不過三個月,“這活累,夏天汗泡著,冬天手凍著,得真喜歡才行。”
二、鼻煙壺里的“草木春秋” 穿過主街的鑼鼓聲,在巷子深處找到“聞香閣”時,72歲的李奶奶正用小勺將深褐色粉末裝進青瓷瓶。“這是鼻煙,不是煙,是草藥做的。”她遞給我們一小勺,湊近一聞,薄荷的清涼混著艾草的醇厚直竄鼻腔。
李奶奶說,鼻煙的配方是她家傳了六代的寶貝:“薄荷、白芷、丁香,還有咱秦嶺山里的蒼術,得按比例配好,陰干三年才能用。”她指著墻上的老照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里家家戶戶都有鼻煙壺,“老人提神,小孩防感冒,比吃藥舒坦。”
圖為鼻煙館內設施。張遠卓 供圖
讓我們驚訝的是,李奶奶的孫女小李正在旁邊直播。鏡頭前,小李拿著鼻煙壺講解用法,彈幕里有人問“能治鼻炎嗎”“怎么買”。“以前覺得這是老古董,”小李說,“去年跟著奶奶學,發現年輕人喜歡這種傳統養生的東西,現在每月能賣兩百多瓶。”
三、織布機上的“經緯歲月” 在村尾的“錦繡堂”,46歲的王師傅踩著踏板,木制織布機發出“咔嗒咔嗒”的聲響,像在訴說古老的節奏。他面前的棉布上,藍色花紋隨著經線起伏慢慢舒展。
“這是老粗布,棉花自己種的,線自己紡的,布自己織的。”王叔叔的手在經緯線間穿梭,動作麻利。他告訴我們,年輕時村里姑娘出嫁,嫁妝里必須有自己織的“三鋪三蓋”,“布越密,說明姑娘手越巧。”
我們學著踩踏板,腳一亂,經線瞬間纏成一團。王叔叔停下手里的活,耐心教我們:“左腳踩,右手扔梭子;右腳踩,左手接,就像你們跳皮筋,得跟上節奏。”他嘆了口氣,現在村里會織布的只剩三個老人,“機器織的布又快又便宜,誰還費這勁?”
圖為郭同學在學習紡織工藝。薛佳聰 供圖
但轉機藏在角落里——幾個年輕人正在用老粗布做抱枕、手提袋。“這是縣上非遺中心幫我們找的設計師,”村支書說,“把老花紋改得簡單點,年輕人就喜歡了。上個月有個大學社團訂了五十個布包,說是搞活動用。”
四、傳承里的“新與舊” 離開袁家村那天,趙師傅說的一句話讓我們印象深刻:“手藝就像咱這黃土坡,看著老,底下全是養分。”或許,非遺傳承不需要轟轟烈烈,就像趙師傅的錐子、李奶奶的藥粉、王師傅的織線,在時光里慢慢打磨,總會有人接過這根接力棒。
車窗外,袁家村的燈籠漸漸遠去,但那些指尖的溫度、鼻尖的香氣、耳畔的聲響,已經成了我們心里關于傳承最生動的注腳。
通訊員:張遠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