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地感悟渡江戰役歷史與革命精神傳承,深入了解70多年前與渡江戰役相關的歷史細節,2025年7月12日,南京審計大學“澄心紅韻”社會實踐團隊第二分隊(芮思晨,楊雨昕)赴南京市下關地區開展紅色尋訪活動,深入探訪下關發電所舊址、南京鐵路下關車站支部舊址、渡江勝利紀念碑及紀念館,重溫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
上午8點整,澄心紅韻”團隊從學校出發,來到下關老街。現場留存的銹跡斑斑的鋼鐵廊橋和舊式發電機,成為展現歷史的重要載體。據講解員介紹,1949年4月,這里的機器運轉聲曾為地下工作者傳遞情報提供掩護,在隱蔽戰線發揮了關鍵作用。團隊成員芮思晨在參觀后表示,通過實物與講解的結合,真切體會到“于無聲處聽驚雷”的內涵,深刻感受到革命工作者在險境中傳遞信息的智慧與勇氣。“當時電廠斷煤,每人兩塊銀圓相當于半月口糧。”講解員展示了一份泛黃的捐款記錄其中記載著在電廠斷煤的艱難時期,工人們捐獻銀圓的事跡。學生楊雨昕在筆記中寫道:“他們守護的不只是機器,更是新中國的燈火。”

團隊成員參觀下關發電所發電機舊址 楊雨昕攝
中午1時,團隊離開下關發電所,沿長江岸線向北行進,抵達位于煤炭港22號的南京鐵路下關車站支部舊址。藏身煤炭港22號的灰色磚樓,曾是南京鐵路下關車站支部秘密據點。社區書記向團隊展示了一份泛黃的《黨員守則》手抄本,并結合墻上的老照片介紹歷史:“當年唐紹泉們在此學習時,窗外就是特務的崗哨。”如今,環城橋街道煤港社區的黨員們仍常來這里,在磚石間重溫“聽黨話、跟黨走”的初心,讓紅色火種代代相傳。團隊成員通過實地參觀和聆聽講解,對革命時期黨組織的秘密工作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當日最后一站是渡江勝利紀念碑與紀念館。33米高的船帆形紀念碑巍然聳立,碑座四周的浮雕生動再現了軍民同心渡江的場景。講解員特別介紹了群雕中一位手握帶凹痕竹竿的女性形象——船工顏紅英,她在下巴被彈片擊穿的情況下仍堅持撐船,展現了人民群眾支援革命的堅定決心。在渡江勝利紀念館內,豐富的史料和展品全方位還原了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這一歷史性時刻。團隊成員芮思晨通過VR設備體驗“橫渡長江”項目后說:“江水刺骨,槍炮聲震耳,讓我深刻理解了‘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的內涵。”館長還向學生展示了新征集到的船工日記,其中記載的渡江作戰艱險細節,進一步豐富了團隊對歷史的認知。

團隊人員觀賞電力站發展歷史 楊雨昕攝
活動結束后,帶隊教師進行總結,強調歷史的前進離不開無數平凡人的推動。團隊成員正整理當天拍攝的千余份素材,計劃將彈痕累累的發電機護板、地下黨員用過的煤油燈、顏紅英的竹篙等具有歷史意義的物件,通過數字技術制成數字博物館,擴大紅色文化的傳播范圍。隊長吳蘇寧在實踐報告扉頁寫道:“英雄從未遠去。他們是你我,是選擇在風雨中挺身而出的每一個普通人。”此次尋訪活動讓團隊成員在實地感悟中深化了對革命歷史的理解,進一步堅定了傳承紅色基因、擔當時代使命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