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四日至六月五日,揚州大學廣陵學院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一行8人,懷揣“簪花生韻繪錦繡,匠心獨彩映揚州”的實踐主題,深入江蘇揚州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實踐活動。團隊先后探訪揚州多寶簪花工作室,深入學習傳統技藝精髓,并走進揚州市汶河小學,化身“非遺小講師”,將千年簪花之美播撒進童心,旨在通過親身實踐與創新傳播,助力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煥發青春活力,為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錦繡畫卷增添匠心獨彩。
實踐首站,團隊來到位于揚州廣陵區的多寶簪花傳承基地。在非遺傳承人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成員們從零開始,沉浸式體驗了這門指尖上的藝術。“每片花瓣的彎折角度、銅絲的纏繞力度、色彩的搭配層次,都蘊含著古人的智慧和匠人的堅守。”實踐團成員李一邊小心翼翼地調整著手中的銅絲花瓣,一邊感慨道。工作室內,成員們圍坐一圈,認真聆聽老師講解簪花的歷史淵源、地域特色與文化內涵,并通過錄音設備詳盡記錄了制作要點與傳承故事.親手制作一朵朵精巧別致的簪花,讓每位成員深刻體會到“匠心”二字的分量——那是對材料的敬畏、對細節的執著、對美的極致追求。
(圖為五月二十四日,“簪花生韻繪錦繡,匠心獨彩映揚州”暑期三下鄉實踐團在揚州金帶圍文化——非遺簪花館開展實踐。錢奕攝)
帶著對多寶簪花的深刻理解和親手制作的成果,六月五日,實踐團走進揚州市汶河小學,開展“非遺簪花進校園”特色活動。明亮的教室內,彩色的花瓣、閃亮的銅絲、小巧的工具整齊擺放,瞬間點燃了小學生們的好奇心。孩子們圍坐在課桌前,亮晶晶的眼睛里充滿了期待,小手忍不住輕輕觸碰這些即將“變身”神奇花朵的材料。
(圖為六月五日,揚州汶河小學學生認真聽講如何制作簪花。周瑛琦攝)
實踐團成員們迅速轉換角色,成為親切的“小老師”。他們用充滿童趣的語言,將厚重的歷史化作生動的故事:“小朋友們,看!這些漂亮的‘小花’可是我們揚州幾百年前的阿姨姐姐們戴在頭上的‘春天’哦!”邊講邊拿起材料示范。成員們將復雜的制作步驟拆解為簡單易懂的話語。清晰的講解、活潑的互動,讓課堂氣氛熱烈。孩子們興致勃勃地跟著步驟,小手雖顯笨拙卻格外認真,當一朵朵稚嫩卻充滿童真的簡易簪花在他們手中“綻放”時,興奮的歡呼聲充滿了教室。“我做的花可以送給媽媽!”同學們紛紛舉著自己的作品,驕傲地向同伴展示。這一環節,實踐團創新性地采用了“體驗式教學+童趣化表達”的方式,讓古老的非遺技藝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
(圖為六月五日,揚州汶河小學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簪花。周瑛琦攝)
此次“簪花生韻繪錦繡,匠心獨彩映揚州”主題實踐活動,不僅是一次深入的非遺技藝學習之旅,更是一場生動的文化傳承與美育實踐。它有效搭建了高校學子與非遺傳承人、少年兒童之間的橋梁,讓青年大學生在實踐中深刻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時代價值,切實增強了文化自信與傳承使命感。
(圖為六月五日,“簪花生韻繪錦繡,匠心獨彩映揚州”暑期三下鄉實踐團在揚州汶河小學實踐。周瑛琦攝)
“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們青年學生就是最活躍的傳承力量。”實踐團團長在總結活動時表示,“親身向大師學藝,再將這份‘匠心’轉化為孩子們能懂的語言和能做的體驗,這個過程讓我們真切感受到,非遺的‘活態傳承’就在我們手中。讓簪花生韻,映襯揚州的錦繡;以青春匠心,守護文化的獨彩,這正是我們實踐的初心。”
本次活動通過“沉浸學習+創新傳播”的雙軌模式,不僅提升了大學生群體的社會實踐能力和文化素養,更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熱愛傳統文化的種子,為非遺保護傳承注入了青春動能,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次生動校園實踐。
通訊員:眭秀文、陽忠錦璇、張婷婷、陳露、郭成、錢奕、趙琦、呂汶萱、魏晟輝、謝文樂
攝影:錢奕、周瑛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