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山東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小小科學家”科普社會實踐團走進淄博市科技館,開展以日常材料進行神奇化學實驗為主題的科普活動。用檸檬汁書寫隱形密信、借維C與碘伏上演“褪色魔法”、讓非牛頓流體展現剛柔變化、憑簡單材料自制氣泡膠,借趣味實驗搭建起探索化學的橋梁,帶小朋友們在動手實踐中挖掘科學奧秘,點燃對化學世界的好奇之火。
孩子們正在認真聽講。鄭芯茹攝
維C顯字術:化學中的色彩博弈
志愿者們提前準備好維C溶液,小朋友們用棉簽小心翼翼涂紙,看著紙面被維C水透過,專注地在紙上畫圖案,有的畫星星,有的寫“科學超好玩”,寫完后小朋友們都好奇地問“接下來會怎樣”。這時一旁的志愿者開始拿著提前稀釋好的碘伏溶液往紙上噴,整張白紙幾乎都變了顏色,但是寫字的地方卻維持原狀,而且小朋友們的字也顯現出來了,小朋友們驚喜得拍手,圍著志愿者們追問原理。這時志愿者老師解釋說維C的還原性讓碘單質“變色”,他們像發現寶藏,高興地拉著同伴分享。
孩子們奇思妙想的作品。鄭芯茹攝
非牛頓流體:柔與剛的瞬間切換
往容器加玉米淀粉和水,小朋友們邊攪拌邊喊“變變變”。做好非牛頓流體,有的小朋友輕輕戳,發現它軟軟流動,笑著說“像棉花糖”;用力拍打時,手被“彈”回來,又驚又喜叫“它變硬啦”。大家互相“挑戰”,使勁捶、快速拍,感受流體“遇強則強”,還湊在一起討論:“它怎么一會兒軟一會兒硬呀”,在摸、拍、玩中,明白分子因外力變化,讓流體有了神奇特性,玩得不亦樂乎,沉浸在科學樂趣里。在這一來一回的探索中,科學的種子悄悄發芽,每個孩子眼里都閃著發現的光芒,連空氣里都飄著好奇與快樂的味道。
孩子們正與非牛頓流體對抗。鄭芯茹攝
自制氣泡膠:指尖上的彈性世界
小朋友們圍在桌前,盯著白膠、清水等材料,眼睛里滿是期待。按照步驟,把白膠和清水1:1混合,加入洗潔精和甘油后,就開始使勁攪拌。有的小朋友力氣小,攪拌得臉蛋通紅,卻一刻不停,嘴里念叨著“怎么還不起泡呀”。等攪拌到起泡,倒入硼砂溶液時,大家又緊張又興奮,小心翼翼倒著、攪著,看著膠體慢慢變稠。做成后,小朋友們迫不及待伸手去扯,感受氣泡膠的彈性,有的把它拉得老長,像拉面一樣,笑著喊“看我的超級長面條”;有的使勁揉捏,聽膠體發出“咕嘰咕嘰”聲,樂得直拍手。有彈性是因為硼砂和膠水形成了交聯結構,把普普通通的材料變成有趣的小玩具。小朋友們玩得停不下來,你拉我的、我揉你的,滿屋子都是歡快的笑聲,沉浸式感受自制氣泡膠的奇妙,在摸、拉、吹中,把科學原理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快樂。
孩子們正做起泡膠中。鄭芯茹攝 從隱形密信的解密到材料特性的探索,這些簡單易操作的實驗,將化學原理與動手樂趣巧妙結合。抽象的科學原理便轉化為可觀察、可感知的具象現象,使科學從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轉變為可參與、可驗證的實踐過程。它們不僅能讓我們直觀感受科學的魅力,更能激發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不妨動手嘗試,在這場奇妙的科學之旅中,發現更多隱藏在日常中的奧秘。
大合照。王亞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