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助力偏遠藏區學子厚植愛國情懷,提升普通話應用能力,推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鄉村落地生根,2025年8月20日下午,在攀枝花學院駐鄉城縣香巴拉鎮漁洼仲村駐村第一書記李紹銀老師的帶領下, “木棉傳語推普小隊”深入甘孜藏族自治州鄉城縣香巴拉鎮漁洼仲村,以“學用結合、寓教于樂”為理念,創新“體教結合、藝教融合”模式,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普通話推廣活動,通過多元形式帶領當地村民與孩子們領略普通話的魅力。(通訊員 談金鳳 劉歆茹 唐鳳 楊馨玥 肖亞軒)
圖為“木棉傳語推普小隊”與小朋友們合影。徐歡 供圖
室外熱身:以“太極”啟普通話感知

圖為“木棉傳語推普小隊”成員開展太極教學活動。徐歡 供圖
活動首環節聚焦“體教結合”,推普小隊在村委會空地示范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以抑揚頓挫的普通話口令引導孩子模仿:“第一式起式:兩腳開立、兩臂前舉、屈膝按掌……”。從“手忙腳亂”到掌握“虛步”“云手”要領,孩子在舒展身體的同時,初步感受普通話的韻律美。一位藏族小朋友學得格外認真,他笑著用普通話分享:“以前只在電視上看過太極,今天自己跟著老師練,感覺很放松”。
文化聯歡:以“歌舞”促漢藏交融熱身結束后,活動轉入“藝教融合”的文化互動環節。小隊成員與孩子們圍成一個圓,一場充滿熱情的民族文化交流就此拉開序幕。一位藏族女孩率先走到圓圈中央,為大家展示了藏族舞蹈“格桑花”。她的舞步輕盈靈動,時而如花朵綻放,時而似蝴蝶翩躚,將格桑花的堅韌與美好演繹得淋漓盡致。隊員們被這富有感染力的舞姿打動,不由自主地跟著模仿起來,在笨拙又認真的學習中,切身感受著藏族舞蹈的獨特韻味。
圖為藏族女孩展示“格桑花”舞蹈。王律皓 供圖
圖為“木棉傳語推普小隊”成員跟學舞蹈。徐歡 供圖
圖為小女孩演唱歌曲《秋去冬來》。王律皓 供圖
圖為“木棉傳語推普小隊”成員演唱歌曲《白羊》。王律皓 供圖
藏族女孩與小隊成員走到圓圈中央,分別獻上了歌曲《秋去冬來》《白羊》。動人的旋律緩緩流淌,清澈的歌聲在空氣中回蕩,在場的孩子們靜靜聆聽,不時跟著節奏輕輕搖晃身體。當歌曲進入高潮時,令人動容的一幕出現了:幾位小朋友手捧潔白的哈達,小心翼翼地走到隊員面前,將哈達莊重地獻上。這一充滿敬意的舉動,不僅是對歌聲的贊美,更體現了漢藏朋友之間友好、和善的深厚情誼。
室內教學:以“手工+唱歌”深化普通話應用室外活動轉入室內,聚焦“學用結合”的普通話實操訓練,分兩大環節推進。
創意手工,貼畫傳普聲:小隊用印有“普通話,潤心田,民族團結共向前”標語及天安門、天壇、雪山等圖案的貼紙,組織孩子裝飾文件袋。孩子們充分發揮想象力,將貼紙裝點在文件袋上,賦予其獨特意義。在分享環節,大家踴躍發言,用略顯生澀卻充滿熱情的普通話,講述著對文件袋的規劃:“我要用來裝學習資料”“貼上雪山貼紙送給好朋友”……現場氣氛熱烈。
圖為小朋友們積極舉手分享作品。徐歡 供圖
圖為小朋友上臺分享作品創意。王律皓 供圖
教唱歌曲,童聲練發音:以《孤勇者》教唱為載體,針對“巷”“狀”后鼻、翹舌音等難點,結合村中小巷場景拆解發音、放慢示范。起初跟讀時有些羞澀的孩子們,隨著對旋律的熟悉逐漸放開聲音。在隊員逐句引導下,孩子們揮舞著小手,用越來越清晰的普通話唱響歌曲。
圖為“木棉傳語推普小隊”隊員教唱歌曲《孤勇者》。徐歡 供圖
圖為“木棉傳語推普小隊”與小朋友們合影。王律皓 供圖
此次推普活動以“語言為橋、文化為魂”,通過“太極+歌舞+手工+唱歌”的多元形式,將傳統文化體驗與普通話教學深度融合,既讓藏區村民與孩子感受普通話魅力,也強化了漢藏民族情感聯結。未來,“木棉傳語推普小隊”將持續深化“體教結合、藝教融合”模式,以更豐富形式推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鄉村落地生根,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