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探索鄉村旅游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路徑廣西師范大學“遇龍數韻”本科生社會實踐團隊深入桂林市陽朔縣驥馬村。團隊通過走訪村委、實地考察、旅游從業者訪談等方式,系統梳理驥馬村在生態保護與旅游開發中的創新實踐,解碼喀斯特地貌村落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我們村能保持‘山清水秀’,靠的是‘不碰工業、嚴控污染’的規矩。”驥馬村村委主任在訪談中向團隊介紹。調研發現,驥馬村自發展旅游業以來,始終堅守“零工業”底線,從根源上杜絕污染源。為解決旅游旺季排污壓力,村里近年投入200余萬元升級污水處理系統,建成3處集中式污水處理站,污水日處理能力達500噸,處理后水質可直接用于農田灌溉,村民居住環境滿意度提升至92%。

圖1調研團隊采訪驥馬村村委主任 劉德瑜攝
沿村道走訪時,墻面懸掛著“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等環保標語。“這些標語是村民和游客共同參與設計的,既能提醒大家愛護環境,也成了村里的一道風景線。”村委會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從千古情景區入口至遇龍河沿岸,全程未見塑料垃圾,溪流清澈見底,可見生態治理成效顯著。

圖2驥馬村環保標語牌 廖梓氙攝
驥馬村的生態優勢不僅體現在環境保護上,更轉化為特色產業動能。2022年,村里整合80畝連片土地,建成富硒生態優質稻產業園,培育出“驥豐富硒大米”區域品牌。團隊在產業園看到,稻田旁設置了觀光步道和科普牌,游客可體驗插秧、收割等農耕活動,臨走時還能購買包裝精美的富硒米伴手禮。

圖3驥馬村 “超級稻 + 再生稻” 高產攻關示范點 詹明真攝
“我們通過‘土地集約經營+品牌營銷+產業融合’三措并舉,讓一畝稻田的收益從1500元提升到3000元。”村合作社負責人介紹,產業園還聯動周邊民宿推出“稻田民宿套餐”,游客可入住觀景房、參與稻田畫創作,2024年帶動村集體增收120萬元,實現“農田變景區、農品變商品”的跨越。

圖4格格樹的休閑活動區 廖梓氙攝
團隊隨機采訪的20名游客中,有一半表示優美的生態環境是吸引他們前來的重要原因,其中8人購買了富硒米等農產品,印證了“生態+產業”模式的市場吸引力。
圖5團隊成員對酒店工作人員進行采訪 詹明真攝
一方面,通過推廣低碳旅游(如騎行道建設、電動觀光車替代燃油車),將游客日均碳排放量控制在0.5公斤以內。
“游客來了,環境沒破壞,錢包還鼓了,這才是我們想要的發展。”村委主任的話道出了核心邏輯。數據顯示,2024年驥馬村接待游客18萬人次,同比增長15%,而森林覆蓋率仍保持在85%以上,實現了“游客增長”與“生態優良”的雙向平衡。
此次調研讓團隊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找到“生態保護—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的平衡點。驥馬村以“零工業”守住生態底線,用“農文旅融合”激活經濟動能,為喀斯特地區鄉村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