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學實踐團隊的采訪持續深入,史偉與魏其武兩位老兵的講述中,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藏著最動人的精神密碼。
血書里的赤誠:和平年代的戰爭警醒史偉至今保留著當年寫血書的鋼筆,筆尖的斑駁痕跡記錄著那個緊張的夏天。“全連戰士在會議室排隊寫請戰書,有人咬破手指直接寫,有人用鋼筆蘸著血,字里行間全是‘若有戰,召必回’的決心。” 他說,雖然最終未能踏上老山前線,但那段待命的日子,讓他讀懂了 “準備打仗” 四個字的重量。
“后方的安寧,是前線戰士用青春換來的。” 史偉記得,有次夜間演練,剛下過雨的地面泥濘不堪,他背著幾十斤的背包摔了七八跤,膝蓋磕出了血,卻只顧著跟上隊伍,“腦子里只有一個念頭:真到了戰場,掉了隊就可能錯過戰機,就會對不起這身軍裝。”
這種 “時刻準備著” 的意識,伴隨了他的一生。回到兵團后,他在連隊搞生產時總說:“種地和戍邊一樣,不能等、不能靠,得主動謀劃,才能有好收成。”
粗糧里的滿足:艱苦歲月的精神富足魏其武的相冊里,有一張泛黃的集體照:戰士們穿著洗得發白的軍裝,蹲在地上捧著粗瓷碗,碗里是茄子辣子和苞谷面窩頭,臉上卻洋溢著燦爛的笑容。“那時候一天生活費兩毛五,頓頓是這些,大家卻吃得香、練得猛。” 他笑著說,夏天訓練完,能分到半塊西瓜就是最高待遇,幾個人分著吃,連瓜皮都要啃干凈。
最讓他難忘的是一次野外拉練,隊伍在戈壁灘走了三天三夜,最后一頓飯只剩下半包高粱米。“班長把米分給每個人,自己一口沒吃,說‘我是黨員,我扛得住’。” 魏其武說,那天晚上,他看著班長挺拔的背影,突然明白了 “官兵一致” 不是口號 —— 是困難面前,黨員干部先上;是好處面前,普通戰士先得。
“現在生活好了,頓頓有肉吃,但我總跟孩子們說,不能忘了吃高粱米的日子。” 魏其武說,艱苦能磨練人的意志,就像戈壁灘上的胡楊,只有熬過風沙,才能長得筆直。
從血書的滾燙到粗糧的香甜,從老山前線的待命到戈壁灘上的拉練,史偉與魏其武的故事,是無數戍邊戰士的縮影。他們用青春證明:真正的偉大,不在于驚天動地的壯舉,而在于平凡崗位上的堅守;真正的精神,不在于豪言壯語的表達,而在于融入血脈的踐行。
塔里木大學實踐團隊成員在采訪手記中寫道:“老兵們的經歷告訴我們,所謂英雄,不過是在關鍵時刻選擇挺身而出的普通人;所謂精神,不過是把‘責任’二字刻進心里,代代相傳。”
這份在邊疆土地上生長出的精神力量,正如同塔里木河的流水,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人,讓 “衛國戍邊” 的信念,在新時代的陽光下愈發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