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塔里木大學 “追尋紅色足跡” 實踐團隊專程走訪了退伍軍人史偉與魏其武兩位老兵。通過傾聽他們扎根邊疆、戍守國土的崢嶸往事,青年學子們深刻感悟到跨越時代的衛國戍邊精神,讓紅色基因在面對面的交流中得以傳承。
老山烽火中的青春誓言1985 年的夏天,剛滿 17 歲的史偉在初中畢業登記表的 “理想” 一欄鄭重寫下 “參軍戍邊”。作為新疆邊防部隊的年輕戰士,他在吐魯番軍區干休所的四年間,不僅承擔著重要的保衛任務,更在老山前線備戰的特殊時期,經歷了人生中最難忘的淬煉。
“全連戰士連夜寫血書請戰,背包常年放在床頭,夜間緊急集合哨聲一響,三分鐘就能全員整裝待發。” 史偉的指尖劃過當年的軍功章,眼神里依舊閃爍著當年的熾熱,“雖然最終因裁軍未能奔赴前線,但那種‘寧灑熱血,不失寸土’的信念,早已刻進骨子里。”
作為第三代兵團人,史偉對邊疆有著與生俱來的眷戀。“爺爺跟著王震將軍開墾戈壁,父親參與建設軍墾農場,我守著他們打下的江山,這是我們家的接力賽。” 如今,他仍堅持給社區青少年講述兵團故事,“軍裝脫了,兵心不能丟;陣地換了,責任不能變。”
風雪邊關的熱血答卷“1969 年那個冬天,農場的大喇叭里喊著征兵通知,我扔下鋤頭就往武裝部跑。”72 歲的魏其武老人翻出珍藏的六五式軍裝,領口的紅領章雖已褪色,卻依然能映出當年的赤誠。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180 名青年競逐 5 個參軍名額,他憑借過硬的素質脫穎而出。
談起戍邊歲月,老人的記憶格外清晰:“冬天在阿勒泰巡邏,睫毛上的冰碴能凍成小冰棍,巡邏靴里墊著干草也擋不住寒氣;夏天在戈壁拉練,水壺里的水曬得燙嘴,行軍鍋煮的苞谷面糊糊,大家分著喝都覺得甜。” 最讓他自豪的是,在零下 40℃的野外駐訓中,他們連隊創造了連續三個月無一人掉隊的紀錄。
退休后,魏其武養成了每天看軍事新聞的習慣。“看到現在的邊防戰士用 5G 巡邏,住保溫方艙,既羨慕又安心。” 他常對孫輩說:“當年我們靠雙腿丈量邊境線,現在靠科技守護國土,但歸根結底,靠的還是一代代人不變的責任心。”
從史偉珍藏的血書請戰復印件,到魏其武保存的舊軍裝;從老山前線的緊張待命,到風雪邊關的日常值守,兩位老兵用不同年代的堅守,共同書寫著 “國家至上,邊疆為重” 的精神答卷。實踐團隊成員李雨桐在筆記中寫道:“他們的青春沒有網紅打卡地,卻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刻下了最動人的坐標。”
如今,這份流淌在血脈中的戍邊精神,正通過這樣的對話,在青年一代心中生根發芽。正如團隊指導老師所說:“當 00 后聽著 70 歲老兵講 60 年代的故事,紅色基因便完成了一次跨越時空的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