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塔里木大學一支肩負著傳承紅色基因使命的實踐團隊,對退伍軍人史偉和魏其武展開了深入采訪。此次采訪旨在通過挖掘退伍軍人的親身經歷,讓更多人深刻領會紅色精神的內涵與價值。
邊疆防線的待命者:老山前線的熱血與初心
1985年,17歲的史偉初中畢業便毅然參軍,成為新疆邊防部隊的一員。在吐魯番服役的四年多里,他多數時間在軍區干休所負責保衛,還參與學校軍訓,而最深刻的記憶是為老山前線待命的日子。
“對越自衛反擊戰期間,我們部隊準備赴老山前線,大家都寫了血書請戰。”史偉回憶,當時氣氛緊張到極點,晚上演練時背包一打好,真以為下一秒就要奔赴戰場。雖因裁軍最終未能上前線,但那份“隨時為國犧牲”的信念深深烙印在心底。“邊疆無小事,哪怕是在后方待命,也要時刻準備著。”
作為兵團子女,退伍后他毅然回到兵團:“父輩是兵團建廠時來的,邊疆需要有人守護,更需要有人建設。”他常對年輕人說:“部隊能鍛煉人,戍邊的經歷會讓你明白什么是責任,什么是家國。”
風雪邊關的堅守者:艱苦歲月中的戍邊情懷
“毛主席時代的青年,都想為保衛祖國出份力。”魏其武至今記得,當年農場180人報名參軍,最終只選了5人,他幸運地成為其中一員,穿上了象征榮譽的六五式軍裝。在他的記憶里,“官兵一致” 是最鮮明的底色:“士兵兩個兜,軍官四個兜,宗旨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戍邊的日子艱苦卻純粹。冬天零下40℃的訓練中,棉手套被要求背在身后,光著手提箱子練動作,“手指凍得生疼,腰都沒了知覺,一小時才休息5分鐘。”夏天訓練則頂著酷暑,白襯衫被汗水浸成“地圖”,一天生活費僅兩三毛錢,“頓頓茄子辣子,吃高粱米、苞谷面,但大家都毫無怨言。”
退伍后,他仍牽掛著邊疆:“前些年我沿著新疆5600公里邊防線走了一趟,看到現在的邊防部隊紀律嚴明、內務整潔,心里特別踏實。”他說:“戍邊不分時代,不管條件如何變化,守護祖國安寧的初心永遠不變。”
從朝鮮戰場的防空哨到帕米爾高原的建設工地,從老山前線的待命時刻到風雪邊關的日常訓練,四位老兵用不同年代的戍邊經歷,詮釋著“衛國戍邊”的永恒內涵。他們的青春在邊疆的風雪中淬煉,他們的忠誠在歲月的流逝中愈發厚重。
這份“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的戍邊精神,早已融入血脈,成為跨越時代的精神財富,激勵著更多人守護祖國的每一寸土地。向所有衛國戍邊的戰士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