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學 “胡楊學子戍邊行・兵團精神界碑鑄” 實踐團隊的走訪持續深入,隊員們圍坐在李滿與王永奇兩位老兵身邊,在更多細節的講述中,觸摸那段歲月里最動人的初心,感受紅色精神跨越時代的力量。
防空哨的 “無聲約定”:警惕背后的生死相托“山谷里的風帶著哨音,可我們的耳朵得像雷達,辨得清風聲和敵機的動靜。” 李滿老人的手指不自覺地敲擊著桌面,仿佛回到了當年的防空哨。他記得有一次,連續三天三夜沒合眼,眼皮打架時就用雪搓臉 —— 朝鮮的冬天冷得刺骨,雪水在臉上結成冰碴,卻能讓人瞬間清醒。“不能睡,哪怕瞇一會兒,可能就錯過了敵機的聲音,運輸隊的戰友們就危險了。”
除了開槍示警,他們還有個不成文的 “暗號”:如果聽到連續兩聲槍響,就意味著敵機可能低空盤旋,車隊不僅要關燈,還要熄火隱蔽;若是一聲長鳴,則表示敵機已遠離,可以安全行進。“這暗號是用命換來的默契,一次都不能錯。” 李滿說,有位戰友曾因過度疲憊,誤將鳥群當成敵機開槍,事后哭了整整一夜,“他說怕耽誤了運輸,更怕戰友們因為他的失誤受傷。”
如今,老人家里還珍藏著一枚褪色的彈殼,那是他在防空哨執行任務時,從身邊的土地里撿來的。“這彈殼提醒我,和平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戰友們用警惕和堅守拼出來的。”
高原建設的 “熱血溫度”:冰雪下的赤誠與成長“帕米爾的太陽烈得能把皮膚曬脫皮,可到了夜里,溫度能降到零下幾十度,一天經歷四季是常事。” 王永奇笑著說,剛上高原時,他總流鼻血,嘴唇干裂得像樹皮,戰友們就互相用雪塊敷鼻子,分享僅剩的潤唇膏。“那時候不覺得苦,心里揣著勁兒 —— 早一天把哨卡建好,邊防戰士就能早一天住得安穩。”
他至今記得第一次背羊糞的場景:羊糞凍成了硬塊,背著爬陡坡時,腳下一滑差點滾下去,是身后的班長一把拉住了他。“班長說,在高原干活,不僅要有力氣,更要講協作,一個人掉鏈子,整個隊伍都受影響。” 從那以后,他學會了觀察地形,也懂得了如何在負重時保持平衡,更明白了 “責任” 二字不僅是自己的事,更是對整個集體的承諾。
兩年的高原生活,讓他從一個青澀的青年蛻變成有擔當的戰士。獲評 “積極分子” 時,部隊給的獎勵是一本紅色封面的筆記本,他在第一頁寫下:“帕米爾的冰雪會融化,但戍邊的決心永遠不會。” 這本筆記本,他至今帶在身邊,紙頁雖已泛黃,字跡卻依舊清晰。
實踐團隊的同學們一邊聽一邊記錄,不少人紅了眼眶。他們說,老兵的故事不是歷史書上的文字,而是有溫度、有情感的生命記憶,這份記憶里的忠誠與擔當,值得永遠銘記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