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理工大學“數字橋梁連城鄉,同心筑夢漁業興”鄉村振興實踐隊于2025年7月15日赴青島市瑯琊鎮開展為期7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團隊依托商科專業優勢,創新探索“漁業+文旅+生態+文創+電商”五位一體賦能模式,為當地海洋經濟與鄉村文旅融合發展注入青春動能。

圖1.團隊成員與青島卓越海洋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的合影
商科賦能,品牌引領,推動漁業多元化發展。團隊積極鏈接社會資源,走訪青島卓越海洋集團有限公司,在集團總工陳世波的專業指導下深入了解對蝦育苗的特色養殖技術。同時在當地水產辦負責人張凱的帶領下,走進田間地頭、漁業碼頭,精準把握漁民們的發展訴求。依托商科的專業優勢,團隊為瑯琊鎮精心打造了“瑯琊水鮮”品牌,并重點運用電商平臺等數字化手段,大力推廣當地優質水產品,有效拓寬了銷售渠道,切實助力漁民增收。

圖2.團隊成員前往洪強漁業碼頭并訪談調研
文化賦能,文旅融合,點亮漁村文旅新路徑。在擁有千年歷史的胡家山漁村,團隊深入挖掘當地深厚的“漁家文化”底蘊,通過與村黨支部及股份經濟合作社深入交流,團隊成員提出將特色產業資源與歷史文化相結合的建議,得到了合作社社員們的一致認可。通過文化賦能與產業融合,團隊探索出一條激活文化資源、拓寬增收渠道、提升村民生活品質的文旅振興新路徑。

圖3.團隊成員與合作社負責人進行訪談
生態筑基,綠色發展,共筑海洋生態新家園。在紅胡子原生海參牧場,在牧場負責人張燕的引領下,隊員們沉浸式觀察了萬畝海洋牧場。團隊成員會計232王慶楓感概道,“這次考察,讓我們真切地看到了海洋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和脆弱性,我們不能一味地關注產量,更要守護好這片海洋,綠色發展是漁業的生命線。”團隊與牧場達成合作意向,協助建立“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秉持“生態漁業筑基、產業融合增效、多方協作聚力”的創新思路,助力海洋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圖4.團隊成員深入牧場的海產養殖區
搭建“云橋”,創新文創,賦能鄉村振興新希望。綜合實地考察成果,團隊巧妙融合漁業文化與創意設計,為瑯琊鎮搭建起電商“云橋”。不僅幫助漁民升級海產品包裝,還以瑯琊鎮的海產品為原型,創新推出了“瑯琊漁韻文創”產品系列,為古老漁村注入新活力。
直播賦能,云端帶貨,助力海產品新銷路。經過前期的充分探索,實踐團隊搭建起電商直播間,開展“云端帶貨”,借助特色對蝦、干鲅魚、海參、蝦米等具有代表性的海產品,開展實時的直播活動。不僅將“所學”轉化為“所得”,更以生動的講解和互動體驗,為瑯琊鎮搭建了通往全國市場的“云上橋梁”,讓更多優質的海產品走出漁村,走向千家萬戶。

圖5.團隊成員電商直播進行中
此次社會實踐是深入貫徹落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部署的生動實踐,也是青年學子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提出的“力行,知行合一,做實干家”重要指示精神的真實寫照。實踐團隊緊扣“產業興旺、生態宜居”要求,以專業知識賦能鄉村振興,以創新思維破解發展難題,以務實行動服務民生福祉。接下來,學院將持續引導青年學子通過智慧扶持、技術引領、載體創新等途徑賦能鄉村振興,用青春和汗水書寫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