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長安大學“尋脈天漢鄉韻,賦能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隊懷揣著將專業知識融入鄉土實踐的熾熱情懷,在指導老師湯皓添的帶領下走進位于陜西省漢中的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金正米業有限公司。此行,隊員們將課堂從校園延伸至廣袤的田野與轟鳴的車間,旨在以工科專業的獨特視角,深度解碼“公司+農戶”訂單農業模式的運作機制與振興效能,為當地稻米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的青春動能。

圖為隊員在金正米業有限公司前合影。李家昊 供圖
糧倉里的“安全基石”
步入企業的儲備糧倉,高大寬敞的庫房,一股特有的谷物醇香撲面而來。巨大的糧垛整齊碼放,宛如金色的山巒,無聲訴說著豐收的喜悅與責任的重量。金正米業辦公室主任張智偉介紹道,這里存儲的并非普通商品糧,而是承擔著戰略儲備功能的省級和市級儲備糧,是保障區域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圖為金正米業辦公室主任張智偉向實踐隊介紹公司情況。李家昊 供圖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容不得半點馬虎。”張智偉強調道。為了確保儲備糧的品質始終處于最佳狀態,金正米業嚴格執行“三月一輪換”的剛性更新機制。這意味著每三個月,倉庫內儲存的糧食就會按計劃有序輪換更新一次,新糧入庫,陳糧則根據規定流向市場或定向加工。這種看似耗費成本的做法,正是企業筑牢“舌尖上的糧食安全”防線的扎實舉措,體現了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對國家糧食安全政策的堅決貫徹。隊員們觸摸著飽滿的稻谷,直觀感受到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在基層企業的生動實踐。

圖為隊員參觀糧倉。李家昊 供圖
現代化生產的“硬核實力”
在張智偉的引導下,實踐隊隊員們走進了大米加工的核心區域——現代化生產車間。機器的轟鳴聲匯成一首工業交響曲,空氣中彌漫著稻米清新的氣息。張智偉如數家珍般帶領大家沿著生產線一路參觀,詳細講解了從原糧到精米的蛻變之旅。

圖為金正米業辦公室主任張智偉向隊員介紹車間工作流程。李家昊 供圖
“大家看,這是初清篩和振動篩,負責去除水稻中的雜物。接著進入去石機,分離石子等重雜質。”張智偉指著高速運轉的設備介紹道。隊員們緊隨其后,親眼見證了水稻經過礱谷機脫殼、分離篩篩選、碾白、分篩、色選、拋光及包裝等全流程自動化作業。每一個環節都體現了科技的力量和精準的控制。
“我們這條生產線年加工能力可達1.5萬噸,”張智偉指著繁忙有序的設備,言語中充滿自豪,“這意味著每天能處理數十噸水稻,滿足數萬家庭的日常口糧需求。”龐大的規模和高效的自動化程度,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了現代農業產業所蘊含的“硬核”科技實力和規模化生產帶來的強大效能。張智偉還特別提到,公司持續投入進行設備升級和工藝優化,確保產品的品質穩定和競爭力提升。
解碼“公司+農戶”的“振興密碼”
在座談交流中。實踐隊師生與金正米業生產經理田建明、辦公室張智偉圍坐一堂,就本次實踐的核心議題——“公司+農戶”訂單農業模式如何賦能鄉村振興,展開了深入而熱烈的探討。這場面對面的交流,成為隊員們獲取核心認知的關鍵環節。

圖為隊員與金正米業生管理人員進行座談交流。李家昊 供圖
田建明首先系統介紹了該模式的核心運營機制。“‘公司+農戶’的精髓在于構建穩定的產銷閉環。”他解釋道,“我們與周邊鄉鎮的農戶簽訂種植訂單合同,提前約定收購品種、數量、質量標準和最低保護價。農戶按照我們的要求進行標準化、綠色化種植。到了收獲季,公司按合同價敞開收購,直接進廠加工銷售。” 田建明強調,這種模式有效解決了農戶“種什么”、“怎么賣”、“賣什么價”的后顧之憂,顯著降低了市場風險,保障了農民收益的穩定性和可預期性。同時,企業也獲得了穩定、優質、可追溯的原料來源,為產品質量和市場信譽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糧源保障策略上,張智偉進行了補充說明。“我們采取的是‘本地儲備糧+外地戰略采購’的雙軌并行模式。”他介紹道,“本地儲備糧是我們履行社會責任、保障區域應急供應的基石。同時,為了應對市場波動、季節性差異以及滿足特定品種需求,我們會通過嚴格的供應商管理體系,從國內其他優質稻米產區進行戰略采購。”這種靈活互補的糧源策略,確保了金正米業生產線全年365天高效運轉無間斷,大大增強了企業的市場應變能力和綜合競爭力。
談及對農戶的支持,田建明特別提到了科技服務。“訂單不僅僅是收購合同,更包含了技術服務。”他表示,公司會定期組織農技專家下鄉,為簽約農戶提供選種、育苗、田間管理、病蟲害綠色防控等全程技術指導,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節水灌溉等綠色生產技術,幫助農戶提升種植水平和稻米品質,實現增產增收。這體現了“公司+農戶”模式中,企業帶動產業升級、促進農業現代化的深層作用。
金正米業的擔當,遠不止于經濟層面的訂單合作。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深度參與鄉村振興方面的具體實踐,也給實踐隊員們留下了尤為深刻的印象。“企業發展離不開腳下這片土地的滋養,反哺鄉村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張智偉表示,公司積極出資并參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持續投入資金用于修繕和硬化鄉村道路,改善交通條件。針對鄉村中的困難群體,金正米業推行了“包辦幫扶”機制。張智偉介紹:“我們建立了困難家庭檔案,幫扶內容根據家庭實際需求精準定制,可能是提供生產物資、幫助解決就業、醫療救助支持,或是節假日的慰問關懷,力求扶到點上、幫到根上。”
在教育幫扶領域,金正米業的投入尤為堅定和持續。“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途徑。”張智偉動情地說。公司設立了專項助學金,堅持每年向品學兼優的貧困家庭學生發放。“我們的助學金標準是每人每年4000元,這個額度是根據實際調研確定的,希望能切實減輕這些孩子求學路上的經濟壓力。” 這些助學行動,不僅給予了經濟支持,更傳遞了社會關愛,為鄉村人才培養和未來振興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青春智慧搭橋,賦能振興未來
此次深入金正米業的實踐活動,對長安大學的學子們而言,遠非一次簡單的參觀學習。它是一次將書本理論置于火熱實踐中的深度檢驗,也是一次工科思維賦能傳統產業的創新探索。
在與田建明經理、張智偉主任等企業管理者的深度交流中,隊員們不僅獲取了關于“公司+農戶”模式運行機理、企業糧源策略、現代化生產管理的第一手詳實資料,更深刻理解了龍頭企業如何將自身發展融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在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改善鄉村面貌、培育未來人才等多維度上主動擔當作為。
通過這次“零距離”接觸現代農業產業鏈的脈動,長安大學的青年學子們成功搭建了一座連接校園理論與社會實踐的堅實橋梁。隊員們紛紛表示,要將此行所見、所學、所思帶回校園,融入后續的專業學習和研究中,并立志未來將個人成長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