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廈門醫學院"取經百強·聚力鄉興實踐行"實踐隊(指導教師林虹、林穎峰)走訪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在考亭書院的青磚黛瓦與建本文化的梨木墨香中,探尋傳統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深層密碼。這場跨越古今的文化尋根之旅,揭示了鄉村振興奮進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內核。
書院石階上的文明密碼 考亭書院49級、71級、41級的臺階設計,不僅是簡單的數字排列,更是朱子治學精神的具象化表達。每一級臺階都承載著"格物致知"的治學態度,見證著"修身齊家"的人生智慧。實踐隊員們發現,這座書院建筑群,其牌樓規制、雕飾細節無不滲透著傳統文化的精髓。半畝方塘的"活水"意象,恰如其分地詮釋了傳統文化在鄉村振興中應有的姿態——既要守護本源,又要與時俱進。
圖為實踐隊沿臺階拾級而上

圖為實踐隊走訪朱子書房
梨木雕版中的匠心傳承 在建本文化展覽館,隊員們被這項千年非遺技藝深深震撼。閩北梨木上深淺不一的刻痕,不僅記錄著文字,更鐫刻著文明。從木材處理到雙面雕刻,三十余道工序展現的工匠精神,與朱子"窮理盡性"的治學態度遙相呼應。建本技藝曾讓朱子理學"飛入尋常百姓家",如今又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文化紐帶。這種以技藝載道、以文化化人的傳承方式,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生動范本。
圖為實踐隊在建本文化展覽館調研
活水長流的文化新生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考亭書院與建本文化的當代價值,不僅在于它們是珍貴的歷史遺產,更在于它們能夠為鄉村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滋養。實踐隊員們深刻認識到,真正的文化傳承不是簡單的復古守舊,而是要讓傳統文化在與時代的對話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成為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