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繭重生,治水奇跡耀湖湘
圭塘河為城市內河,全長28.3公里,集水面積約128平方公里。如今河畔隨處可見孩童嬉水、市民漫步,與昔日“龍須溝”的面貌天壤之別。90年代后,這條長沙城南“傷疤”曾觸目驚心:污水直排,垃圾淤塞,水質劣V類,臭味熏天。經過近年系統治理,圭塘河流域已實現蝶變新生:主要河段水質躍升至Ⅲ類,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沿河形成多業態融合模式,“龍須溝”成功蛻變為“國家級美麗河湖”,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圭塘河的破繭重生,是寫在湖湘大地上的綠色答卷。湖工商學子此行,正是為了破解其生態治理密碼。
系統治理,“三縱三橫”筑根基
實踐團調研揭示,圭塘河的蛻變經歷了三個階段,雨花區政府治理理念創新至關重要。2006年啟動截污治理,搬遷、關停排污企業;2014年啟動河岸景觀改造;2017年重新進行頂層設計,由分段造景向全流域系統治理、全方位提質轉變,創新構建了“三縱三橫”體系。“三縱”即源頭減排(企業搬遷)、過程控制(海綿城市及管網建設)、末端治理(生態濾壩),“三橫”即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市民監督的協同機制。這一套組合拳使圭塘河環境明顯改善,并帶動周邊產業升級,實現生態反哺經濟,使這條曾經的“臭水溝”煥發新生。
科技賦能,智慧水務克難關
實踐團訪談德國漢諾威水有限公司長沙分公司總經理王潤,了解到圭塘河治理核心在于引入海綿城市理念和精準識別處理污染源。項目團隊創新耦合水文、管網、防洪和水質四大數學模型,構建覆蓋全流域的“數字大腦”,鎖定100多個合流制排口的雨污溢流為主要污染源。在溪悅薈等重點河段建設由6個地下濾室和9個生態濾壩組成的半集中式處理系統,將污水轉化為清潔補水回注河道。智慧水務系統實時調控閘門閥泵,確保凈化流程高效運行。
(實踐團隊員參觀長沙中建圭塘河建設開發有限公司智慧水務模型 陳絲雨攝)
創新機制,PPP模式注活水
圭塘河治理的投融資機制創新也是調研的另一收獲。流域生態治理需要巨量資金投入,為破解融資難題,雨花區政府創新性引入PPP模式,探索“政府直投+平臺公司與社會資本合作+公益團體協同+全民參與” 新機制,累計投入近100億元,有效化解“資金難”痛點。通過引入企業投資,不僅解決了河道生態修復和海綿城市項目資金問題,還打造了沿河高品質商業體和公益文化設施,實現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雙贏。
全民共治,雙河長制聚合力
“政府+民間”雙河長制是另一創舉。圭塘河民間河長彭擁軍講起了民間河長隊伍的組建歷程——從最初幾位居民自發巡查,到如今形成百人護河志愿團隊,每段故事都蘊藏著對圭塘河的深厚情感。正是民間河長們的堅守,政府、企業、公益組織和市民的多方協作,生態教育的潤物無聲,才促成圭塘河水質從渾濁到清澈的蛻變。
十年蝶變,幸福畫卷展新篇
傍晚的圭塘河畔,隊員與納涼居民交談。曾經渾濁發黑的河水如今清澈見底,刺鼻異味被花草清香取代,散步遛彎的市民絡繹不絕,夜市燈光與白橋倒影相映成趣,親水平臺回蕩孩童的歡聲笑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