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上午,盛夏的秦山島海風獵獵,浪聲如鼓。中國礦業大學星河天文學社“披星戴夢”實踐團的8名大學生從市區碼頭乘船登上了秦山島,在二戰防空洞與國防教育陳列室之間,開啟一場跨越80年的沉浸式研學。
沿著秦山島的海岸走去,夏日的海風陣陣吹來。他們到了海岸邊的防空洞前。隨著防空洞鐵門吱呀一聲推開,涼意裹著歷史撲面而來。他們舉起一束手電,光束掃過洞壁上斑駁的彈痕,自言自語道:“當年守島的官兵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里觀測敵機、保衛海疆啊。”原本在課堂里感受歷史的他們,此刻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洞頂水珠落下的回聲仿佛成了歷史的旁白。
十分鐘后,隊伍移步至防空洞外的露天平臺。志愿者們把一架小型天文望遠鏡架起對準太陽。黑色減光片后,日面邊緣的日珥像跳躍的火舌。“80年前,他們用目光監視天空;今天,我們用望遠鏡觀察同一片天空。”志愿者的一句話,把戰爭與和平、國防與天文無縫銜接。
繼續沿著海岸走去,大家走進了秦山島國防教育基地。玻璃柜里一枚銹跡斑斑的37 mm高射炮彈殼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志愿者用課堂里學過的角動量守恒原理解釋了什么炮彈要旋轉才能穩定。
陳列室盡頭,一張巨幅衛星遙感圖鋪滿整面墻。黃海之上,秦山島像一枚嵌入蔚藍的“紅色鉚釘”。
活動在島頂的黃海前哨石碑前進入尾聲。正午的陽光把海面染成金黃色,8名大學生拉起寫有“披星戴夢”的淡藍色橫幅,面朝大海齊聲喊出“守護星空,也守護國土!”聲音被海風托舉,掠過燈塔與雷達站,飄向星空。
短短兩小時,天文不止于仰望,國防不止于回望。秦山島國防教育基地負責人表示,將把今天的照片、手繪星圖與防空洞講解音頻整合成“流動星空國防角”,讓“披星戴夢”的火種沿著黃海海岸線繼續閃耀這個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