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我們團隊依舊深入石門村、街埠頭村、黃馬洲村和八仙村,圍繞“農旅融合發展模式及其經濟效益的提升”主題開展調研。通過與當地村干部深入交流、和農戶面對面訪談以及走遍各村角落實地考察,我們不僅看到了這些村莊日新月異的變化,更對農旅融合這條路的現實意義有了更透徹的理解。
踏上這幾個村莊的土地,我們被眼前的景象打動:平坦的道路連接著各個村落,村民的房子錯落分布卻不顯雜亂,田間地頭的現代化農業設備有條不紊地運作著,完全顛覆了傳統印象中農村的模樣。黃馬洲村的紫薇花基地,成片的紫薇花綻放時像一片粉色海洋。這些看得見的變化,實實在在地展現了鄉村振興戰略在這些村莊的落地生根,也讓我們感受到鄉村發展的強勁動力。

調研中,各村的特色產業總能給我們帶來新啟發:石門村的紅心臍橙基地規模越來越大,標準化的種植流程保證了臍橙的品質,而電商銷售渠道的不斷拓寬,讓原本可能“爛在地里”的臍橙賣到了全國各地,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村里的集體經濟也跟著壯大。街埠頭村把省(工)委舊址這個紅色資源利用得淋漓盡致,每年油菜花盛開的季節,紅色舊址在金色花海的映襯下更具感染力,加上雙季稻種植形成的田園景觀,打造出的這條旅游線路,既讓游客接受了紅色教育,又欣賞了田園風光,實現了文化與經濟的雙重收獲。八仙村的葡萄采摘園人氣一直很旺,游客們提著籃子在葡萄架下挑選、采摘,體驗著親手勞作的快樂,農戶們則通過這種方式賣出了比批發價更高的葡萄,還省去了中間環節的成本,這種雙贏的模式讓農旅融合的價值更加凸顯。這些鮮活的案例讓我明白,農旅融合不是簡單地把農業和旅游湊在一起,而是要把各村的資源優勢找出來,用創意去串聯,讓農業既能產出農產品,又能成為旅游的“看點”和“玩點”。

調研中也發現,這些村莊在農旅融合推進過程中仍面臨不少現實難題。例如街埠頭村的紅色旅游與農業觀光雖有特色,但線上宣傳僅停留在簡單的圖文發布,缺乏專業團隊運營,在抖音、快手等熱門平臺的推廣力度不足,短視頻內容質量不高,難以吸引遠方游客,導致客源多集中在周邊縣市,旅游收入增長受限。八仙村的葡萄采摘園,因留守農戶多為中老年人,對線上預訂系統、直播帶貨等新型營銷手段接受度低、操作能力弱,錯失了不少潛在客源;而黃馬洲村的紫薇花基地,受花期限制明顯,旺季時游客摩肩接踵,配套的餐飲、住宿接待能力不足,淡季時則門可羅雀,資源閑置嚴重,這種“潮汐式”客流讓當地經營戶頗為頭疼。這些問題警示我們,農旅融合發展需打破“重建設、輕運營”的思維,既要政府牽頭完善基礎設施、引入專業運營團隊,也要加強對村民的技能培訓,同時探索“四季有景、全年可游”的業態模式,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這次實踐讓我對這幾個村莊的未來充滿期待,今后我會一直關注它們的發展,也希望能用自己學到的知識,為這些村莊的農旅融合發展添一份力。